醫師與研究觀察 塑膠微粒與老化風險的關聯性報告

2025-08-2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醫師與研究觀察 塑膠微粒與老化風險的關聯性報告

近年對塑膠污染的關注擴大,部分研究與臨床觀察指出,塑膠微粒可能與加速老化相關。急診科醫師張適恆提醒,與可藉由代謝排出的有機塑化劑不同,塑膠微粒一旦進入人體難以清除,可能影響腸道菌叢與消化環境,進而對整體健康產生長期影響。

塑膠微粒進入人體的途徑與分佈

多項研究顯示,塑膠製品分解後的微粒可經由腸胃道、呼吸道甚至皮膚進入人體。這些微粒可能以顆粒形式停留在體表或消化道,也可能進一步分解成奈米等級,進入組織器官。動物實驗顯示微粒可在脂肪等處累積,臨床檢驗亦在某些慢性病患者體內檢出較高濃度的塑膠微粒。

已報告檢出的病況包括腸躁症、肝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等,研究或檢驗樣本在肝臟、血栓、心肺、性腺與腎臟等部位發現微粒蹤跡,顯示分布範圍可能廣泛且與病程相關聯。

可能的生物學影響機制

目前的觀察與實驗資料指出,塑膠微粒可能干擾細胞功能、破壞腸道菌叢並改變消化系統環境;在某些情況下,微粒或其相關成分可能刺激基因表現或細胞反應,造成長期生理改變。動物資料亦顯示脂肪生成與代謝可能受到影響,這些變化被視為可能促進老化進程的因素之一。

可行的日常預防做法

  1. 飲用與烹調用水建議先過濾。醫師指出,水源可能為微粒進入體內的來源之一,使用濾水壺等設備可有效去除逾九成的微粒,具有實用性。

  2. 食用海鮮時避免攝入內臟。尤其是帶殼海鮮(如蚵仔、淡菜)整體食用時容易連同消化道內容物攝入微粒,建議選擇去內臟的魚類或可考慮小型底層魚等較少殘留內臟的品項。

  3. 居家環境應定期清潔地板與地毯。室內灰塵常含微塑膠顆粒,經由呼吸進入肺部後可能分解為更小粒子,存在於空氣與塵埃中,長期暴露增加其他器官受影響的風險。

  4. 減少使用塑膠包裝與避免以塑膠容器加熱食物。若需外食,考慮自備可耐熱且非塑膠材質的餐具或容器,以降低加熱時釋出或轉移微粒的可能性。

觀察與採取行動的重要性

目前關於塑膠微粒對人體長期影響的研究仍在累積,臨床與動物資料提示其在某些生理與病理情況下可能扮演角色。面對潛在風險,採取合理的日常防護措施可降低暴露機會,同時仍需關注後續科學證據以了解因果關係與具體健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