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災區工作常伴隨大量微粒和黴菌孢子,對呼吸道有即時與長期影響。本文說明災後粉塵來源、可能症狀、易感族群與現場自我保護要點,並說明何時應儘速就醫以降低健康風險。
災區粉塵來源與對呼吸道的影響
天災過後的現場常有看不見的細微顆粒、乾燥泥沙與建築殘骸產生的粉塵,此外潮濕處容易滋生黴菌孢子,環境中亦可能含有細菌或其他有機污染物。胸腔科醫師表示,這些微粒一旦被吸入,會超出鼻腔與氣管的自然過濾能力,沉積於下呼吸道,引發局部或整體的發炎反應。
臨床上常見的急性反應包含咳嗽、喉嚨不適、流鼻水與胸悶,長期或大量暴露則可能加重既有的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症狀,對免疫力較低者有較高感染風險。
高危險族群與常見症狀
- 已有氣喘或慢性肺病的成年人
- 免疫功能低下或長期服藥抑制免疫者
- 長時間在粉塵環境工作的志工或重建人員
如出現持續性咳嗽、喘鳴、胸悶、呼吸困難或合併發燒等症狀,應提高警覺並評估是否需要醫療評估與追蹤。
預防措施與現場自我保護
預防為第一要務。醫師建議在塵土飛揚的災區應盡量佩戴具防護效能的口罩,布口罩保護效果有限,外科口罩或醫療等級口罩在隔離飛沫與部分微粒上較為適合。環境許可時可採用封閉或半封閉的防護措施,並避免長時間連續曝露。
- 出入現場前後洗臉並沖洗鼻腔以移除殘留粉塵
- 做好手部清潔,避免用手觸摸口鼻
- 有既往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者應隨身攜帶並依醫師指示使用吸入器具
何時應儘速就醫
若在災區工作後出現持續性症狀或症狀惡化,例如呼吸困難、明顯胸悶、喘鳴或發燒,應及早向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求診。對於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出現用藥無效或症狀顯著加重時不宜延誤治療。
站在公共衛生與救援現場安全的角度,事前防護比事後處理更為重要。志工與救援人員在協助他人時,也應同時照顧自身健康,以免短期或長期的呼吸道損害影響日後生活與工作能量。專欄記者視角提醒,保持警覺並採取基本防護措施,能讓救援工作更持久且更安全。
重點回顧
災後粉塵含微粒與黴菌孢子,可立即引發咳嗽與胸悶並加重慢性肺病;佩戴醫療等級口罩、離開現場後清洗與有症狀時儘速就醫是降低風險的關鍵,免疫低下者需特別注意。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