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災區清理時污水與泥濘可能含親水性產氣單胞菌等病原,本文說明高風險族群、傷口處理要點與就醫時機,提供志工與民眾災後涉水防護的實用資訊。
近期救災過程中出現因涉水或接觸污泥後感染而導致敗血症的個案,提醒民眾災後涉水活動存在感染風險。親水性產氣單胞菌在淡水或被污染的積水、污泥中常見,若皮膚有破損就可能成為侵入途徑,進而引發局部或全身感染。
哪些族群較易發生嚴重感染
免疫功能受影響或代謝性疾病患者屬於較高風險族群。包括肝硬化、糖尿病控制不佳、慢性腎臟病或正在洗腎者等,因為這些疾病會降低身體對細菌的防禦能力。
此外,長期服藥或需定期就醫的人,在災區環境下若出現感染不易迅速處理,風險會進一步上升,因此不建議於未充分評估健康狀況前直接從事涉水或深度清理工作。
如何在災區處理小傷口
若在清理過程中出現擦傷或小裂傷,第一時間應以乾淨水源沖洗傷口,接著以可取得的消毒方式進行簡單處理並包紮。保持傷口乾燥與清潔,避免再次暴露於污水或泥土中。
對於輕微擦傷且無慢性病史者,多數可在家中自行照護,但若傷口已接觸污泥、廢棄物或排水溝水,應提高警覺並視情況儘早就醫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抗生素或其他處置。
傷口出現哪些警訊要儘速就醫
若傷口出現持續或加劇的紅腫、疼痛、範圍擴大或分泌物,以及出現發燒、寒顫或精神狀態改變(如意識混亂、譫妄),這些都是可能感染惡化的徵兆,應立即就醫處理。
災區從事清理工作的預防建議
- 評估自身健康狀況: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應避免直接涉水清理。
- 個人防護:穿戴適當的防水靴和手套,減少皮膚直接接觸污染物的機會。
- 作業後處理:作業結束後應立即清潔全身,換洗衣物並檢視是否有未注意到的皮膚破損。
醫療人員指出,肝功能不佳會影響免疫反應,當身體對細菌的防禦力下降時,原本可由局部控制的感染也可能迅速進展。社區與志工應以保護健康為優先,安排適當分工與預防措施,並留意自身與隊友的身體狀況。
作為專欄觀點,災後清理工作雖具公共性與重要性,但參與前請務必評估個人健康風險、備妥防護用品並了解何時應暫停作業或尋求醫療協助,以降低感染與併發症的可能性。
重點回顧
災後污水與泥濘可能帶有親水性產氣單胞菌等病原,肝硬化、糖尿病及洗腎等族群風險較高;建議以防水裝備減少接觸、即刻清潔傷口並於症狀惡化時就醫,注意個人健康與作業安全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