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氣壓與連日降雨後,類鼻疽與鉤端螺旋體病等與水源接觸或病媒有關的感染風險可能增加。本文說明風險來源、常見症狀、檢驗與通報要點,並整理居家與清理作業的實務防護建議,協助判斷就醫時機與降低感染風險。
雨後為何感染風險上升
連日降雨或淹水會造成污水、污泥與積水廣泛分布,這類環境容易成為病原或病媒孳生的場所。疾病監測單位表示,民眾在清理家園或涉水作業時,若直接接觸被污染的水體或泥土,可能露出感染風險。
近期監測資料顯示,本年度本土類鼻疽病例累計 68 例,高雄市占多數,其次為台中市與屏東縣;鉤端螺旋體病則累計 63 例,分布於多個縣市。這些數字提示雨後相關防護的重要性。
常見症狀與高風險族群
類鼻疽及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表現可有發燒、肌肉酸痛、頭痛、腹痛或消化道症狀等非專一性症狀,初期可能類似一般腸胃炎或急性發熱性疾病。
高風險族群包含長期從事戶外或農地工作者、參與淹水清理的民眾、以及年長或有慢性病者。若曾有涉水或接觸污泥的接觸史並出現不適,應提高警覺並就醫評估。
檢驗、通報與在地檢驗能量提升
具疑似病例時,醫療院所應主動詢問接觸史並依防疫指引安排必要檢驗與通報程序。部分地區已有在地認可檢驗機構可處理類鼻疽檢驗,相關衛生機構也會協助建置檢驗網絡以提升檢測能量。
醫療機構若發現疑似病例,應依規定通報並配合流行病學調查,以利及早掌握疫情動向並減少傳播風險。
雨後個人與家園防護要點
為降低感染機會,建議落實三大防護原則:裝備保護、飲食保護、清潔保護。具體做法可包括:
- 裝備保護:清理積水或污泥時穿戴防水鞋、手套與必要防護衣,避免裸露皮膚直接接觸污水。
- 飲食保護:避免使用可能受污染的水源處理食物,保持食物與器具清潔,進食前務必徹底洗手。
- 清潔保護:清除居家周遭積水容器,減少病媒蚊孳生;清理後妥善處理污泥並清洗相關器具。
若在清理或涉水後出現發燒、肌肉痛、腹瀉或黃疸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近期接觸污水或積水的情況。
媒體專欄收束語氣
面對連日降雨與淹水,提升個人與社區的防護意識可降低感染風險。公共衛生單位會持續監測災後傳染病情形,民眾在參與復原工作時以保護裝備為優先,出現不適應及早就醫並配合檢驗與通報,以利及時防治與社區安全。
重點回顧
雨後類鼻疽與鉤端螺旋體病風險升高,重點包括穿戴防護裝備、維持飲食衛生與清理積水;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由醫療單位進行檢驗與通報,資訊僅供參考並需醫療判斷。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