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後類鼻疽與鉤端螺旋體病疫情觀察

2025-10-2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颱風後類鼻疽與鉤端螺旋體病疫情觀察

近期觀察到颱風後本土類鼻疽新增個案及整體鉤端螺旋體病年累計分布情形,本文說明病例概況、檢驗能量擴展與雨後感染風險,並提供可行的環境與個人防護建議,協助民眾判斷就醫時機與降低暴露風險。

近期病例概況與分布

樺加沙颱風後一個月內,本土類鼻疽通報累計為四例,病例分布在高雄市二例、台中市一例及屏東縣一例。疾管單位表示,這些個案沒有在花蓮的活動足跡,與救災行動無直接關聯。

截至今年為止,國內累計類鼻疽本土病例六十八例,包含十一例死亡;年齡以六十五歲以上及五十至六十四歲較多,高雄市通報數量相對較高。鉤端螺旋體病今年累計六十三例,包含一例死亡,分布於多個縣市,年齡以中年族群為主。

檢驗能量與在地網絡擴充

因應地方檢驗需求,疾管單位已輔導具檢驗能力的醫療院所加入在地檢驗網絡。花蓮慈濟醫院為既有認可檢驗機構,門諾醫院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亦於十月中旬完成輔導並加入類鼻疽檢驗作業,以提升檢出與通報的效率。

颱風與雨後傳染病風險

低氣壓或颱風過後,環境潮濕與淤積可能增加土壤或水源中病原體暴露風險,進而提高類鼻疽與鉤端螺旋體病、腸胃炎等感染發生的機會。官方提醒民眾在清理淹水或淤泥時要特別注意防護,降低接觸污染物的頻率與程度。

民眾可採取的防護措施

  • 裝備保護:清理淹水區域時佩戴防水手套、長靴與防護衣,降低皮膚破損接觸風險。
  • 飲食保護:避免飲用或使用可疑被污染的水源,烹調食物前確保食材與器具清潔。
  • 清潔保護:清除積水與淤泥時保持通風,使用適當消毒方式清理受汙染的表面。

何時應考慮就醫

若在暴露後出現發燒、全身倦怠、呼吸道或急性腸胃症狀,或皮膚有創傷且疑似感染,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近期暴露史,以利檢驗與診療判斷。本篇僅提供一般性資訊,不能替代臨床醫療判斷。

面對颱風與低氣壓帶來的環境變化,強化在地檢驗能量與民眾自我防護是降低傳染風險的關鍵;持續關注官方防疫提醒並在日常清理與外出時採取基本防護,可減少不必要的暴露與感染風險。

重點回顧

颱風後短期內觀察到類鼻疽新增病例,檢驗能量已在花蓮區域擴展;重點在於強化個人裝備與環境清理防護,並留意疑似症狀以利及時就醫,環境不確定性仍為防疫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