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報導一例剖腹產後發生肺栓塞的臨床歷程,說明常見徵兆、救治流程與微創溶栓與體外循環支持在急性期的角色,提供產後風險識別與就醫時機的實務參考。
個案經過
一名29歲女性於剖腹產後隔日下床活動時出現劇烈暈眩並短暫失去意識,情況迅速惡化為呼吸困難與血氧下降。急救過程中曾短暫恢復心跳,但後續仍需緊急醫療介入。
到院評估後,醫療團隊以肺栓塞為主要考量,合併使用體外循環機支持並進行進一步通氣與血流動力學穩定處置。住院觀察與復健後,患者在住院約三周後出院並持續回診追蹤。
肺栓塞的常見徵兆與高風險族群
肺栓塞的症狀可能包括突發性胸悶、呼吸急促、劇烈頭暈或短暫失去意識等。症狀表現多變,若出現急性呼吸或循環不穩情形,應立即就醫。
產後尤其是剖腹產後的婦女屬較高風險族群,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長時間臥床、既往血栓病史或凝血異常等情形。臨床上會依個人風險採取預防性措施。
檢查與急救處置
初步評估會包含生命徵象監測、血氧測量與影像學檢查等,以釐清是否為肺栓塞以及其嚴重程度。若病情在院前或送診時出現心肺功能衰竭,醫療團隊會啟動急救程序並考慮必要的器械支持。
體外循環支持可在極重症病人短期內維持血流與氧合,為進一步介入或手術創造穩定條件,但此類介入需評估出血風險與整體預後。
治療選項與臨床考量
針對大範圍或危及生命的肺栓塞,治療策略可能包括藥物溶栓、血栓清除術或外科取栓等。微創溶栓技術透過導管將藥物或超音波能量作用在血栓,旨在加速溶解並減少大範圍開胸的需求。
選擇治療方式時,醫療團隊會綜合病人年齡、合併症、出血風險及生理狀態等因素來決定最合適的方案,並在重症時提供密集照護與支持性治療。
術後照護與預防要點
術後或產後的護理重點包括早期下床活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回流、對高風險個案使用適當的彈性壓力襪或機械式減少靜脈滯留的裝置,並依臨床評估決定是否需藥物預防。
此外,若出現持續胸痛、突然呼吸不順或昏厥等情形,應立即回診或求助急診,以免延誤可能的緊急治療時機。
臨床觀察者語氣的收束
本案顯示產後即使有採取預防措施,仍可能出現嚴重的血栓相關併發症。醫療決策需仰賴跨科別團隊評估,各類侵入性或支援性治療在不同情境下各有利弊,臨床照護重在早期識別、快速評估與適時介入,並在康復期注重風險管理與復健追蹤。
重點回顧
剖腹產後可能增加肺栓塞風險,出現突發性暈厥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急性期可能需要體外循環支持與微創溶栓,治療要視出血風險與全身狀況綜合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