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產期肺栓塞是可能對母嬰造成嚴重威脅的血栓併發症,本文以臨床案例與專家提醒為基礎,說明症狀識別、主要危險因子、臨床評估與實務可行的預防策略,幫助孕產婦與家屬提升警覺並適時就醫。
案例概述
一名35歲產婦在剖腹產術後第三天突然昏厥、緊急送醫,診斷為肺栓塞,幸經即時處理後脫離險境。此類事件提醒臨床與家屬,懷孕、生產與產後為靜脈血栓形成的高風險期,若忽略早期徵兆,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為何懷孕與產後易發生血栓
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會增加血液凝固傾向,同時子宮增大可能壓迫下肢靜脈導致血流減緩;剖腹產或分娩時的血管損傷以及產後長時間臥床均可提高血栓風險。衛福部相關報告也顯示血管栓塞在孕產婦死亡原因中占重要比率。
常見警訊與何時就醫
- 單側下肢腫脹、疼痛或皮膚發紅發熱
- 突然胸悶、呼吸困難或氣促
- 咳血或出現昏厥、意識改變
若出現上述任一症狀,建議立即就醫評估,避免延誤診治。及時向醫療團隊說明懷孕或近期分娩史,有助於加速診斷流程。
可採取的預防措施
預防策略通常依風險分層調整,常見且可行的做法包括:
- 對既往有血栓病史者,於醫師評估下納入嚴密監測與必要藥物治療,並考慮配戴醫療級彈性襪
- 對高風險孕婦(如高齡、肥胖、多胎或人工受孕者)應避免長時間久坐或久臥、戒菸並使用促進下肢回流的輔具
- 鼓勵產後早期活動:自然產可於術後數小時內儘早下床活動,剖腹產在醫療團隊評估下儘早復床行走,以促進血液循環
- 在臨床需要時,間歇性氣動加壓或電刺激等輔助設備可作為機械性預防手段
臨床處置與醫療評估
醫療團隊會依臨床表現進行評估並安排必要檢查,以確認是否為血栓或肺栓塞並評估嚴重度。治療與觀察措施由醫師判斷並個別化安排,重要的是在懷疑時儘速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醫師提醒孕產婦與家屬提高警覺,留意下肢腫脹與呼吸異常等警訊,並依醫療團隊建議進行風險評估與預防。透過自我監控與與醫護合作,可以為母嬰安全多一道防線。
重點回顧
孕產期血栓可導致致命的肺栓塞,本文整理危險因子、警訊與分層預防要點,強調及早活動與醫師評估的重要性,同時提醒機械性與藥物預防需依臨床判斷執行,仍存在診斷與治療時機的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