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期凝血傾向與子宮壓迫使下肢血流改變,深部靜脈栓塞成為孕產期的潛在風險。本文說明成因、常見族群、症狀辨識與就醫時機,提供孕期自我監測與與醫師溝通的參考重點。
什麼是深部靜脈栓塞
深部靜脈栓塞是血栓在下肢深層靜脈形成導致靜脈內阻塞的現象。若血栓脫落並隨血流進入肺動脈,可能引起肺栓塞,構成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因此,懷孕期間若出現可疑症狀,應與產檢團隊討論並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
為何孕期風險會增加
凝血傾向自然升高
為了預防分娩時大量出血,孕期會出現凝血功能的生理性增強。部分凝血因子濃度上升、抗凝機制降低,使得血栓形成的機會增加。
子宮增大造成靜脈回流受限
隨著子宮增大,對骨盆腔與下腔靜脈的壓迫可能使下肢靜脈回流變差,血流速度減慢時更容易形成血栓,進一步提高靜脈栓塞風險。
活動量下降影響血流動力
長時間坐臥或活動減少會使血液在下肢滯留,使靜脈血流變慢,進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適度活動與變換姿勢有助於促進下肢回流,但具體措施應依個人情況與醫師討論。
哪些人屬於高危險族群
有血栓病史或家族史、先天或後天凝血異常的懷孕者屬高風險;剖腹產、大型手術、高齡、肥胖、長期臥床或需要安胎者風險亦較高。此外,抽菸、多胞胎、會影響血管健康的疾病(例如高血壓或子癇前症)以及接受人工生殖療程的人,因為療程中可能造成荷爾蒙變化或脫水等情形,發生栓塞的機會需特別注意與醫師討論預防策略。
症狀辨識與就醫時機
生理性水腫常為雙側下肢腫脹,而深部靜脈栓塞典型表現為單側下肢腫脹,腫脹側比另一側大約兩公分以上,並常伴有局部發紅、發熱與壓痛。解剖上左側下肢發生機率可能較高。
若出現單側明顯腫脹或紅、熱、疼痛,應儘速告知產檢醫師或前往急診評估,以排除血栓或其他緊急狀況,並由醫療團隊決定是否需要超音波檢查或進一步處置。
孕期自我照護與醫病溝通建議
- 與醫師討論個人或家族血栓病史,必要時進一步檢查凝血功能或訂定風險管理計畫。
- 維持適度活動與充足水分攝取,避免長時間不動;若醫師評估有較高風險,會提供個別化建議。
- 在接受人工生殖或有合併因素時,事先與治療團隊討論可能的風險與預防措施。
對準媽媽與其照護者而言,了解深部靜脈栓塞的成因與典型症狀有助於及早辨識異常並與醫療團隊溝通。遇到疑似情況時,及時評估可以降低併發肺栓塞的風險,醫療決策應由臨床醫師根據個別風險與檢查結果制定。
重點回顧
孕期因凝血傾向、子宮壓迫與活動減少,深部靜脈栓塞風險提高。掌握單側腫脹伴紅熱疼痛等警示並與醫師討論個人風險及預防措施,有助於降低嚴重併發症的發生可能。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