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輸血在台灣的實務推動與面臨挑戰

2025-09-0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院前輸血在台灣的實務推動與面臨挑戰

院前輸血為創傷大量出血患者爭取黃金時間。本文說明新北市雙軌派遣的運作模式、行政與血品供應挑戰,以及推動擴展與科技應用的可能性,提供讀者理解院前血液供應的關鍵議題與就醫時機判斷要點。

為何把血帶到事故現場會成為關鍵議題

大量出血是創傷後可預防的主要死因之一。當救護人員在院前僅能輸注生理食鹽水時,因為鹽水無法攜帶氧氣或協助止血,實務上常被視為有限的支持。

因此,若能在傷者被送達醫院前提供血液,臨床團隊認為可能為患者爭取更多搶救機會。國際上也有文獻討論院前輸血的使用情境,但不同地區的法規與資源配置決定了可行性與作法差異。

雙軌派遣制度如何在新北市運作

新北市採行的雙軌派遣,是將院內醫療資源與院前救援並行調度的一種運作模式。當指揮官評估受困或運送時間過長,且生命徵象不穩時,指揮中心會同時派出特搜隊、救護車與待命醫療人員,並由指定車輛前往合作醫院領取血品與管制藥品。

這套從多方向匯集資源的設計,目的是讓院前救援與院內醫療能在事故現場更緊密接軌。截至報導,該制度於2023年建立後,直到2025年7月才首次啟動案例,並於8月底前共出動數次支援任務。

推動落實的主要行政與作業障礙

在現行法制下,緊急救護技術員(EMT)並非被普遍視為可執行輸血的醫事人員,這對取得、保存與施打血品造成限制。實務上推動者必須在不變更法條下,協調醫院、衛生機關、血庫與消防等單位,釐清醫囑、財務核銷與責任分工等細節。

因此,若想擴大推行類似模式,跨單位的行政設計、法規解釋與保險責任安排,都需要同步建立可操作的SOP與監督機制。

血品形態與供應的臨床考量

理想情況下,全血可同時提供紅血球、血小板與凝血因子,較貼近自然血液成分;但在實務供應鏈中,捐贈的血常被分離成不同成分,導致院前輸血需以紅血球與血漿等組合替代全血情境。

血小板保存條件嚴苛、供應有限,因此部分救援團隊目前以紅血球加血漿的方式支援院前輸注。推動團隊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適合院前使用的血品形式,以利作業管理並貼近臨床需求。

從在地實務到全國性藍圖的關鍵元素

推動者提出多項擴展方向,包括建立更多醫院成為院前供血點、導入科技如無人機運送血品,以及在高風險地區設置可遠端監控的預置儲備裝置,藉此縮短反應時間並提升血液供應韌性。這些構想的目標在於建構一個能在日常與重大緊急事件中都能穩定運作的院前血液供應網絡。

此類規劃同時牽涉資源配置、跨機關協作與技術驗證,需要時間累積與制度化支持,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工程。

就醫與求助時的實用提醒是,遇到重大外傷或大量出血情況時,應優先通知119並依現場救護人員指示處理,避免自行嘗試未經訓練或不當的止血操作導致延誤就醫。

從第一線的救援需求出發,新北的實務推動示範了院前輸血的可能路徑;未來若要擴展到更大範圍,需要法規、資源與科技共同配合。這類制度調整既是醫療創新,也牽涉公共安全與國家資源調度的策略層面,值得持續關注與審慎推動。

重點回顧

院前輸血透過雙軌派遣將醫師與血品快速送達現場,可在黃金時間內支援大量出血患者;要擴大推行需克服法規、血品保存與跨機關協調等挑戰,並結合科技與預置策略提升供應韌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