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輸血如何改變急救現場 台灣雙軌派遣的實務觀察

2025-09-0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院前輸血如何改變急救現場 台灣雙軌派遣的實務觀察

院前輸血議題聚焦在如何把救命資源提前到事故現場。本文說明院前輸血概念、雙軌派遣流程、實務挑戰與臨床適用情境,提供對政策與現場運作關鍵點的新聞式整理與分析。

為何院前輸血受到關注

大量出血是創傷後常見且可預防的死因。傳統救護現場常以生理食鹽水維持循環,但鹽水無法攜帶氧氣或替代血液功能,且可能稀釋剩餘血容量。

國內外文獻與實務經驗指出,在特定情況下,及早補充血液成分可改善救治時機,但在本地落實涉及法規、物流與保存的複雜問題。

雙軌派遣的基本架構

所謂雙軌派遣,是將院前救護與院內醫療同步調度,讓具醫療處置權的醫護人員與血品能迅速匯集到事故現場。實務上常包括以下四方協調:

  • 特搜或救援部隊負責脫困與現場處置
  • 救護車或指定分隊前往合作醫院接運待命醫護
  • 指定分隊前往醫院領取需用的血品與管制藥物
  • 指揮中心整合即時資源並決定派遣範圍與優先順序

實務運作中的關鍵難題

在台灣,緊急救護技術員(EMT)依法並非所有醫療處置的執行者,某些管制藥品與醫療行為受限,影響血品在院前的取得與使用。

現場與醫院間的行政協調、血品保存溫控、責任與帳務核銷等程序,往往比醫療技術本身更耗費人力與時間。要讓制度長期運作,必須在不違反現行法規前提下,協調醫院、血庫、救災單位與衛政機關的角色與流程。

血品類型與現場選擇考量

理想情況下,全血最接近人體原始血液,包含紅血球、血小板與凝血因子;但多數捐血體系會將成分血分離供應臨床使用。

在院前情境,因血小板保存與供應限制,常見做法是以紅血球配合血漿的組合支援循環與凝血功能,這雖非完美但比單純鹽水更符合創傷病人的需求。

適用族群與就醫契機

院前輸血主要對象是疑似大量外傷並有生命徵象不穩定的傷者。若現場出現大量出血、意識改變或休克徵象,應優先以119通報並等待專業救援到場。

一般民眾應了解:院前輸血是系統性救援中的一環,不是人人皆可執行的自救方法;遇到重大出血時,正確的做法是立即尋求緊急救援,並配合現場指示避免延誤治療。

技術與政策的未來方向

推動院前輸血從試辦到常態化,需兼顧三項面向:擴大醫院與血品供應網、強化運送與保存技術,以及明確法規與責任分配。

現場人員與醫療單位也在探索科技加值的可能,例如無人機運送或前置智慧儲備,以縮短反應時間與提高血品可得性,但這些想法仍需在法規與安全評估下逐步驗證。

現場救護與院內醫療的銜接,需要時間、溝通與制度性投入;從單一城市的試辦經驗到更廣域的國家級規劃,是一條逐步擴展的道路。為讀者提供的是實務面向與政策觀察,並非個別醫療建議。

重點回顧

院前輸血透過雙軌派遣將醫護與血品提前送抵事故現場,能在特定大量出血情況下改善救援時效;但推動需解決法規限制、血品保存與跨單位帳務等實務挑戰,未來仍待制度化與技術驗證。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