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出行避開暈車困擾的專業指南:不適用族群與防暈策略解析

2025-07-1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連假出行避開暈車困擾的專業指南:不適用族群與防暈策略解析

隨著春節連假即將來臨,許多家庭選擇外出旅行,長途交通工具帶來的暈車現象成為旅行中的一大困擾。透過正確的藥物使用與行前準備,可以有效降低暈車的不適反應,但不同族群的體質與健康狀況卻需特別留意,避免不適或加重症狀。本篇將深入探討暈車的原因、適合與不適用的族群,以及實用的預防與緩解方法,協助您輕鬆愉快展開旅程。

暈車何以造成不適

許多人在搭乘交通工具時,會經歷暈眩、噁心甚至嘔吐等症狀,這被稱為動暈症。動暈症並非疾病,而是身體為了維持平衡而與外界訊息出現暫時性不對等引發的生理反應。當身體感受到移動,但視覺上卻看到靜止景象,或內耳前庭系統傳送的訊號與視覺資訊不一致時,大腦便會產生混淆,從而引起頭暈、噁心與頭痛等不適。這類狀況在2至12歲兒童的發生率較高,主要因為他們的前庭功能尚處於發展階段,較不成熟,較成人而言更容易出現暈車反應。

預防暈車的3階段策略

調整行前準備

預防暈車的第一步,應避免在上車前過度進食或食用油膩、氣泡飲料,以降低腸胃負擔與氣體產生。此外,選擇清淡飲食,有助於減少腹脹與嘔吐的風險。

營造舒適乘車環境

乘車時建議選前座,注視道路正前方,有助於平衡身體的感覺系統。將椅背調低,若可能,選擇仰躺或平躺,亦能減少暈車感。並在頭部放置枕頭,避免頭部劇烈擺動,進一步降低不適感。

維持車內空氣流通並調整視線

保持車廂內空氣新鮮流通,避免空氣異味集中而誘發暈眩。視線應盡量望向遠處的景物或視野開闊的景色,避免長時間閱讀或手機使用。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暈車的發生率,讓旅途更加輕鬆愉快。

暈車藥的使用與服用注意事項

暈車藥能幫助阻斷身體接收過多的平衡訊號,緩解暈車的不適症狀。常用的暈車藥主要包含抗組織胺藥物與抗膽鹼類藥品,例如東莨菪鹼(Scopolamine)。這類藥物多以口服或貼片形式提供,建議在搭乘交通工具前30分鐘至1小時服用口服藥,或在搭車前4小時貼在耳後無毛髮的部位,以達到最佳效果。若是等到暈眩症狀出現再服藥,則可能難以發揮預防作用。因此,提前準備是關鍵。

不適用族群須特別留意

並非每個人都適合使用暈車藥,以下五大族群應避免或謹慎使用,以免加重健康風險:

  1. 良性攝護腺肥大患者:暈車藥可能抑制尿液,導致攝護腺症狀加重。
  2. 青光眼患者:使用暈車藥可能使眼壓升高,惡化青光眼情況。
  3. 6歲以下兒童:肝腎尚在發育,藥物代謝較慢,使用不當易產生副作用。
  4. 高齡者:多伴隨慢性病及多種藥物相互作用,肝腎功能較差,更易出現不良反應。
  5. 孕婦未滿3個月:化學成分可能影響胎兒或引發其他問題。

購買暈車藥前,建議先與藥師或醫師諮詢,確認自身狀況適合使用相關藥品,避免誤用風險。

不宜服用暈車藥的常見藥物與交互作用

  • 含抗組織胺成分的感冒藥或過敏藥,若與暈車藥併用,可能引發副作用放大。
  • 與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相關的安眠藥或鎮靜劑,或可能造成過度鎮靜或嗜睡,影響駕駛與操作危險設備的能力。
  • 失智症藥物與暈車藥的作用機制可能相衝,合用易導致不良反應。

除了藥物外的暈車預防方法

對於不宜或不想服用藥物的族群,有多種天然與行為調整的技巧可以幫助降低暈車風險:

  1. 行前準備:避免過飽,選擇清淡飲食,並避開氣泡飲料,以降低脹氣與嘔吐的可能性。
  2. 調整乘車環境:建議坐在前方座位,遠離車廂尾端,並集中視線在遠方景物。適當調整座椅,如仰躺或用枕頭支撐頭部,皆有助於平衡感受系統。
  3. 乘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保持車內空氣流通,避免在車上過度閱讀或滑手機。將視線專注於遠處,有助於穩定身體的平衡感,減緩暈車情況。

穴道按摩緩解暈車

在搭乘途中如感不適,可嘗試按壓特定穴位,協助緩解暈車症狀。其中,風池穴與合谷穴常被推薦用於改善噁心與頭暈,不妨在旅途中輕輕按揉或點壓,增加舒適感。

風池穴穴道

(圖片來源 / 健康促進專業網站)

合谷穴穴道

(圖片來源 / 健康促進專業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