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是人們喜愛水上活動的季節,但隨著近期國內多起由「食腦變形蟲」引發的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的報導,民眾在享受水中娛樂時也開始關注其潛在的感染風險。尤其是在泳池、防溫泉和自然水域中,如何確保戲水的安全成為重要議題。本文將詳細解析食腦變形蟲感染的方法及預防措施,協助民眾在炎熱季節中安全享水。
食腦變形蟲感染途徑與嚴重性
姿態繁複且致命的食腦變形蟲(Naegleria fowleri)會透過鼻腔吸入污染水流,沿著嗅神經軸侵入腦部,進而引發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國內曾發生首例於2011年的感染個案,近年又新增一起,患者曾在室內親水設施遊玩,經短短6天便不幸遇難。感染症狀包括高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甚至抽搐,病情發展迅速,死亡率高達97%以上。
高危險族群與潛伏期
食腦變形蟲較易在溫暖且靜止的淡水水體中繁殖,如溫泉、野溪、湖泊等。在游泳池中感染較少見,但若水質未達到嚴格消毒標準,仍存在感染危險。尤其是免疫力較差的老人、孩童,以及身體有傷口或黏膜破損者,感染風險較高。潛伏期約為1至9天,感染後多在一週內發展成嚴重腦部炎症。
泳池中的食腦變形蟲與水質安全疑慮
普遍認為,經過適當加氯的游泳池和自然水體中的食腦變形蟲存活率不高。然而,有研究指出,即使是標榜經過消毒的泳池,也可能因為人數過多或水質管理不佳而引發污染。例如,加氯能消滅多數致病微生物,但不同微生物的抗氯濃度不同,少數仍可能存活,存在一定的感染可能性。
加拿大一個研究顯示,大型游泳池每天平均約產生75公升的尿液,其中的排泄物如尿素與氨會與氯反應產生有刺激眼睛、皮膚和呼吸道的副產物,如三氯胺和三鹵甲烷,進一步影響水中品質與人體健康。研究也指出,這些消毒副產物可能引起敏感體質者的不適與健康問題。
預防泳池感染的有效措施
儘管科學證實合格的泳池經嚴格管理,感染食腦變形蟲的可能性很低,但民眾仍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以保護自己與家人安全:
選擇戶外或良好通風的泳池
戶外泳池具有較佳空氣流通,有助於降低水中消毒副產物的濃度。室內泳池則應確保良好的空氣流通,以減少吸入有害揮發物的風險。
盡早清洗身體與避免在水中排尿
入水前應清洗乾淨身體,尤其是頭部、耳朵、鼻腔,並避免在水中排便或吐露排泄物,降低水中污染的可能性。
正確佩戴泳鏡並快速沖洗
佩戴泳鏡可防止眼睛直接接觸水質,提高安全性。游完泳後,應用清水徹底沖洗身體,尤其是頭面部,以減少黏膜暴露於水中也能降低感染風險。
避免鼻腔灌水或嗆水
尤其是在自然水域或溫泉,應避免水流經鼻腔,以預防食腦變形蟲的侵入。若有傷口或免疫力較弱者,更須特別注意,避免黏膜暴露於潛在污染源中。
注意傷口與黏膜保護
有傷口者應避免接觸水源;黏膜易感染黏膜的眼睛、口腔、鼻腔,保持清潔並避免水流刺激,必要時可使用防水貼片或人工皮膜來協助保護傷口,預防細菌入侵。
此外,發現有異常發燒、頭痛或皮膚感染情況,應立即就醫並告知近期的水上活動史,避免病情惡化。
結語
隨著天氣逐漸升溫,大家享受水中活動的熱情也隨之升高。儘管現代水處理系統大幅降低了食腦變形蟲感染的風險,但仍要保持警覺,採取基本的自我防護措施,才能安心享受夏日水趣。健康的心態與良好的水質管理,共同締造安全的戲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