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膽結石是常見的膽道疾病,對許多患者而言,正確的診斷與有效的治療方式至關重要。然而,近期網路上流傳的「肝膽排石法」引發熱議,許多人試圖透過偏方來排除膽石,卻忽略了潛藏的健康風險。本文將深入解析膽結石的成因、診斷標準,以及對於錯誤排石偏方的醫學反駁,幫助民眾做出科學與安全的健康決策。
膽結石的形成與高危險族群
膽結石,亦稱膽石,是由膽汁中的膽固醇或膽色素濃縮沉澱,逐漸形成的微小結晶。根據國內統計,約有30%的國人存在膽結石的問題,特別是中年女性、肥胖人士、家族遺傳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等高危險族群。若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膽結石可能引發嚴重的膽道感染或發炎,危及生命安全。
膽結石的形成原因與症狀
膽結石的產生主要與不良飲食習慣、代謝異常及膽汁濃稠度過高有關。過度攝取高脂肪、加工食品及缺乏膳食纖維,均會引起膽固醇過多,促使膽汁沉澱形成結晶。典型的膽結石症狀包括右上腹 Persistent 輕微至劇烈疼痛,伴隨消化不良、噁心與嘔吐,嚴重者甚至出現黃疸,須立即就醫。
膽結石的正確診斷及治療方式
診斷膽結石,醫師通常會依據超音波影像檢查,判斷有無膽結石或膽囊腫大。其他輔助檢查包括腹部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MRI)。針對症狀較嚴重或影響生活品質的患者,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膽囊切除手術、體外碎石及藥物溶石療法。建議患者應遵循醫師指示,避免自行嘗試偏方以免嚴重影響健康。
台灣醫界對肝膽排石法的專業反駁
近期,某知名Youtuber推廣「肝膽排石法」,聲稱只要飲用橄欖油與葡萄柚汁的混合液便能排出膽結石。然而,專業醫療團隊嚴正駁斥此說法,指出這種偏方不僅無科學根據,更存在潛在危險:
- 「斷食」並不能代表吞服具有熱量的蔬果,更不應只吃蔬果,這樣容易導致營養素不足,影響身體正常代謝功能。
- 吃瀉鹽並不能擴大膽管,反而可能引發腹瀉、脫水,甚至誘發急性膽囊炎、膽管阻塞的風險。
- 大量攝取油脂,身體無法完整吸收,多餘的油脂可能造成膽汁脂濃,進而誘發膽囊炎或膽管感染。
- 所謂排出「膽石」,多半是油脂與葡萄柚中的鉀離子皂化反應形成的「皂化石」,並非真正的膽結石。
醫學專家對誤區的解釋與建議
功能醫學營養師呂美寶強調,良好的膽囊保養,應注重飲食均衡與規律,避免高油高糖的攝取,並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促進膽汁順暢排出。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的布倫特·鮑爾醫學博士則指出,橄欖油具有瀉藥作用,但尚無證據顯示它能溶解膽結石。盡管如此,過度飲用仍可能引起噁心、嘔吐與腹痛,建議民眾應遵循醫師建議進行膽結石的處理。
預防膽結石的健康飲食建議
維持膽囊健康,首重均衡營養與良好生活作息。建議多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如蔬菜、水果與全穀類,促進膽汁流動。選用優質的油脂,例如冷壓初榨橄欖油,減少高溫油炸與過度精緻的加工食品,避免膽汁過濃。此外,定時進食,避免長時間空腹,有助於膽汁的正常排出,輔以適度運動,有益膽囊功能的維持與疾病預防。
專業的醫療意見提醒民眾,遠離未經證實的偏方,選擇科學的診療路徑,才是保障膽結石治療安全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