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PRIMA晶片試驗顯示晚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可恢復有限視覺辨識

2025-10-2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英國PRIMA晶片試驗顯示晚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可恢復有限視覺辨識

英國團隊在晚期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眼內植入微型視網膜晶片,配合帶攝影機的擴增實境眼鏡與AI影像轉換,讓部分患者重新辨識字母與簡單視覺訊息。本文整理技術原理、臨床試驗主要發現、康復訓練與可能風險,說明應用與限制。

何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影響視網膜中央視力的退行性疾病,常見於高齡族群。病程可能導致中心視力喪失,影響閱讀、辨識臉孔與細部作業,但周邊視力多半保留。臨床上區分乾性與濕性病變,晚期乾性病變目前以支持性照護與視力輔助為主。

風險因子包含年齡、家族史與其他系統性疾病等。根據原文資料,台灣約每10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1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估計人口數量級在十萬以上,顯示此問題對高齡社群的潛在影響。

PRIMA 裝置與運作方式

PRIMA 裝置由一枚微型晶片與配套的擴增實境眼鏡組成。微型晶片植入在視網膜的黃斑區下方,尺寸約為2毫米乘2毫米。患者戴上內建攝影機的眼鏡時,鏡頭擷取視覺影像,經由影像處理與AI轉換為電信號,再由晶片將訊號傳遞給視神經,讓大腦接收並嘗試解讀這些訊號。

此過程為即時影像轉換並需後續訓練,患者必須透過視覺復健練習逐步學會對新的視覺輸出做辨識。裝置啟動通常在植入手術後相隔數週,臨床團隊會安排後續評估與訓練。

臨床試驗與主要發現

原始研究包含來自五個國家的38名受試者,參與者多數為晚期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研究報告指出超過八成的受試者在裝置啟動與訓練後恢復了某種形式的視覺辨識能力。

個別案例中,有受試者能再次辨識字母、數字與單詞;平均而言,受試者能閱讀視力檢查表上的約五行字。該研究成果刊登於相關醫學期刊,研究團隊也指出訓練與個體差異是影響成效的重要因素。

適用族群與限制

該類視覺輔助技術主要針對晚期乾性黃斑部病變患者,並非所有患者都能獲得相同成效。臨床效果存在個體差異,術後需時間恢復且必須配合長期的視覺訓練。

此外,植入手術與裝置本身均伴隨外科風險與潛在併發症,研究結果顯示的是部分受試者的功能性改善,並非普遍療癒或視力完全恢復。臨床上需由醫療團隊評估適應症、風險與預期效益。

康復訓練與臨床照護重點

裝置啟動後,患者通常需接受視覺復健,包括辨識字母、形狀與動態目標的訓練,並逐步將新型視覺輸入應用到日常活動。臨床團隊會進行功能性評估,並針對個別進度調整訓練計畫。

患者與家屬應與主治醫師及視覺復健專家溝通期望值與可能的生活影響,了解術後追蹤頻率與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項。若出現術後視力急劇變化、疼痛或感染疑慮,應儘速向執業醫療人員諮詢。

專欄觀點

這類植入式視覺輔助技術代表醫療工程與影像處理在視覺重建領域的新嘗試,為部分晚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提供了功能性改善的可能。然而,臨床應用仍受到個體差異、手術風險與長期復健需求的限制,醫療決策應以多專業評估為基礎,並由受過訓練的臨床團隊進行治療與追蹤。

重點回顧

研究示範在晚期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眼內植入微型晶片,配合攝影眼鏡與AI處理,可恢復部分辨識能力。此技術提供新的視覺輔助方向,但成效差異大且仍需外科與康復支持,臨床應評估風險與適應症。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