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護腺癌的現象與診斷重要性
攝護腺癌在男性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尤其多發於60歲以上的群體。然而,近年來較年輕的男性也開始受到此疾病的威脅,其中年齡在65歲以下的病例約佔整體的10—15%。根據國際調查,全球每年因攝護腺癌死亡的人數已超過27,000人,台灣則約有1,000多例,顯示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男性朋友應該對此疾病保持警覺,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早期篩檢措施與建議
5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進行攝護腺健康篩檢
對於50歲以上的男性來說,定期檢查攝護腺健康至關重要。主要的篩檢工具包括抽血測定「攝護腺特定抗原」(PSA)與肛門指診(DRE)。當PSA值超過4ng/mL或肛門指診出現不規則或硬結時,都建議進一步進行攝護腺切片等診斷,以確認是否存在癌變。這類篩檢措施可以及早發現病變,進而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篩檢的重要性及常見誤區
不少男性或醫師未重視肛門指診的角色,甚至堅持僅透過PSA數值判斷,但實務經驗指出,二者的結合能大幅提升早期診斷的準確度。值得注意的是,PSA升高並非一定代表有癌,其他如攝護腺炎或良性腫大也會使數值上升。而少數高惡性度癌症的PSA值反而偏低,單靠數值判斷可能會有遺漏。因此,定期肛門指診不能忽視,能有效避免病情被延遲診斷。
治療技術的進步與手術方式
傳統手術技術的穩定與成效
由於醫師手術經驗豐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在台灣的應用相當成熟,並且在疾病控制方面獲得良好成效。傳統手術雖然傷口較大,出血較多,但經由優秀外科醫師操作,出血量能大幅降低,甚至在5%的比例內完成手術,手術時間也比新型微創技術短得多。根據國際比對,傳統手術在腫瘤控制、性功能康復與尿失禁等層面,表現與先進微創技術相當,手術經驗是確保療效的關鍵。
新技術的應用與臨床成效
腹腔鏡手術與機器手臂輔助手術,因傷口小、出血少、術後恢復快,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需要額外自費。如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以傳統手術多年的累積已有卓越表现,每年進行約80至100例手術,累積規模達到國際認可的「手術純熟」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完好清除腫瘤是提升生存率的重要指標。術後,若瓣除腫瘤,PSA值應歸零,這代表手術成功且癌細胞已被完全切除。未來,若外科團隊能持續累積經驗、確保手術品質,有望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長期存活率。
放射治療與其他治療策略
避免對放療的誤解與偏見
放射線治療是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但許多患者對此存在疑慮甚至偏見,認為放療代表病情嚴重,沒有希望。實則,早期接受放療的10年存活率可以超過80%,與手術治療成效相當。此外,隨著高能量直線加速器(LINAC)與影像導引放射技術的應用,使放療副作用大幅降低,尿失禁與直腸出血的風險已降低到很低水平。尤其是年長患者,放療是一個保留較多功能、風險較低的選擇。
積極早期治療的臨床新趨勢
過去,在手術後病理檢查若被判定為第三期,醫師會建議先使用荷爾蒙治療一段時間,等待腫瘤控制穩定後再施行放療。然而,近來歐美臨床研究發現,手術後即展開放療,即使PSA未升高,也能提升疾病控制效果。台灣相關醫療團隊也逐步採用此新策略,希望提升病人長期存活率,並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
積極應對,掌握控制權
除了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外,男性朋友更應該有正確的認知,積極面對攝護腺癌的威脅。早期篩檢,加強醫師的專業診療,才能有效掌握病情,取得最佳的治療成效。提前了解疾病預防與治療的最新資訊,有助於提升生命質量,遠離癌症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