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傷害眼睛的風險與預防要點

2025-10-0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紫外線傷害眼睛的風險與預防要點

紫外線傷害眼睛可能造成結膜黃斑與翼狀贅肉等慢性改變,本文解說常見症狀、易受影響族群、檢查與就醫時機,以及實用的生活防護建議,協助讀者在各種戶外環境中降低長期曝曬風險並作出適切判斷。

案例與可能症狀

臨床上常見因長期日曬而出現眼部不適的個案,包括工作或休閒時長時間暴露在強烈日光下的人。患者常感到眼睛紅、癢或有異物感,角膜邊緣可能出現黃白色病灶,這類變化常被視為結膜黃斑或翼狀贅肉的前驅表現。若病灶逐漸向角膜中央延伸,可能影響視力,因此出現持續不適時建議安排專科檢查。

常見相關病變

與紫外線有關的眼表病變包括結膜黃斑與翼狀贅肉。結膜黃斑通常以局部的黃白色沉積為主,可能造成刺激感;翼狀贅肉則是結膜組織向角膜生長的情形,若擴及視軸才會對視力產生顯著影響。長期曝曬也被認為會增加白內障或視網膜相關疾病的風險,因此眼睛保護應貫穿四季與多種環境。

檢查與何時就醫

若出現持續紅眼、異物感、視力模糊或病灶擴大等症狀,應由眼科醫師進行眼表與角膜評估。醫師會以裂隙燈檢查或視力測試確認病灶位置與程度,並衡量是否需要藥物控制或手術介入。遇到急性疼痛、視力急速下降或光敏感顯著時,應儘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生活防護與實務建議

  • 配戴抗UV太陽眼鏡:選擇能阻隔紫外線的鏡片,並以包覆型設計減少側面入射的光線。
  • 搭配遮陽帽或帽簷:在海邊、雪地或高山等反射強烈的環境中特別重要。
  • 注意季節與環境反射:冬季高山與雪地因反射作用紫外線仍可強烈,戶外防護不可鬆懈。
  • 定期眼科檢查:有長時間日曬暴露史或不適症狀者,建議定期由專業醫師檢視眼表情況。

預防勝於事後處理,養成在戶外活動時主動保護眼睛的習慣,能降低紫外線傷害眼睛的風險。若已出現不適或目視異常,及早安排檢查有助於掌握病情變化與後續處置。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長期紫外線曝曬可誘發結膜黃斑與翼狀贅肉等眼表病變,並提供眼部防護與就醫判斷;但個別診斷仍需臨床檢查與醫師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