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流後,大量清淤與搬運作業使災區粉塵與污泥揚起。醫師提醒志工重視呼吸道防護、傷口處理與就醫時機,降低感染與併發症風險。
在花蓮地區大規模清理災害殘留物時,許多志工投入現場協助。醫療專家觀察到,挖土與搬運過程會使細微塵埃在空氣中擴散,現場潮濕且混有泥土、動植物殘骸,增加暴露於各類病原的機會。專家提醒,若未妥善防護,可能會引發呼吸道感染或其他與污染物相關的健康問題。
現場風險有哪些
災區的主要風險來源包括高濃度細懸浮微粒、黴菌孢子以及受污染的污泥。潮濕環境與殘骸分解會改變微生物組成,增加某些病原出現的機率。對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免疫功能較弱者,短期高暴露亦可能加重症狀。
口罩與個人衛生的要點
專家建議志工與清潔人員應把呼吸道防護放在優先位置,具體做法可包括下列措施
- 佩戴合格的口罩並確保口鼻密合,作業時持續配戴以降低吸入風險
- 口罩若潮濕、破損或明顯髒污應立即更換,摘除時避免觸摸口罩正面
- 進食或休息時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在未戴口罩時群聚近距離接觸
- 勤洗手或使用酒精手部消毒劑,尤其在觸碰汙染物或脫下防護裝備後
受傷處理與就醫的指引
現場作業伴隨割傷或擦傷風險。若受傷,應立即以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並以無菌敷料包紮,持續觀察傷口是否紅腫、滲液或疼痛加劇。出現發燒、持續咳嗽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評估,必要時告知醫療人員曾有災區暴露的經驗。
機具作業與團隊協調的注意事項
大型機具進駐與頻繁挖掘會顯著提高懸浮粉塵量,現場管理者應考慮安排輪替、提供充足防護裝備與簡單衛教,減少單一人員長時間高暴露。工作前的個人健康評估與適當的休息,也有助降低意外與健康風險。
醫療與救援現場的防護是一項團隊工作,個人防護措施與現場管理並行,才能在協助重建的同時降低感染與受傷的風險。志工在付出行動的同時,也應優先照顧自身健康,遇到疑似感染或傷口惡化時,迅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重點回顧
災區清淤與搬運易造成細懸浮粉塵與病原暴露,志工應以合格口罩、勤洗手與正確傷口處理為主,並注意發燒咳嗽等就醫時機,現場管理與個人防護並重可降低健康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