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女足「抽血換學分」事件引發爭議如何保護自己遠離非合理人體研究

2025-07-26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師大女足「抽血換學分」事件引發爭議如何保護自己遠離非合理人體研究

近期,台灣多所高校中涉及人體研究的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尤其是師大女足「抽血換學分」事件再次將人體試驗的倫理規範與學生權益擺上檯面。這類研究若未經適當審查或違反法律規定,可能對參與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也衍生出如何辨識與拒絕不合理人體研究的迫切需求。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人體研究的法規規範,提供民眾在參與人體試驗時的自我保護方法與應注意的關鍵事項。”

人體研究的法律規範與主持人應準備工作

理解人體研究範疇與法規要求

根據《人體研究法》,人體研究是指所有涉及人體樣本或行為資料的調查、分析、以及應用的科研活動,包括抽血、尿液採集,甚至是心理或行為的研究。這些研究在實施前,須由研究主持人詳細列出計畫內容,並在經過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批准後才能進行。任何未經審查或變更未經審核的研究,都可能違反法律,甚至被罰款或停擺,研究主持人更可能因此面臨罰鍰。

準備工作與倫理審查的重要性

研究計畫在申請運作前,應擬定包括計畫名稱、研究目的、參與對象、研究方法、樣本用途、資料保存與運送,以及受試者權益保障措施等詳細內容。特別是在非醫療場域進行人體樣本採集時,如抽血或蒐集生物資料,必須符合專業資格規範。如醫事檢驗師或護理人員在符合相應法規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抽血。未經專業資格的人員執行抽血,可能會導致血管損傷、傳染風險,甚至觸法違規。

參與人體研究時主要應注意的事項

一、確認研究內容與知情同意

受試者在參與人體試驗前,應仔細閱讀研究計畫及知情同意書,了解檢驗方法、樣本收集的範圍與用途、後續處理方式及保存期限等。透明清楚的資訊,有助於建立信任,避免無形之中的身心傷害或資料濫用風險。

二、評估個人風險與保留退出權

涉及侵入性較高的測試,如抽血、口腔黏膜採樣等,應先評估自身的身體狀況與對醫療的信任程度。若研究計畫中存在潛在風險,如血管破裂或感染,應謹慎考慮是否參與。此外,受試者享有隨時退出的權利,不應受到威脅或壓力,尤其在不公平或不透明的研究環境下,更需提高警覺。

三、確保個人資料的保密與後續使用知情

如果研究計畫需保存個人識別資料,應明確了解資料的後續使用規範及是否進行去識別化。若不同意資料擴展用途,包括國外中央實驗室或資料共享,都可明確提出拒絕,並要求銷毀樣本,維護個人隱私。

借由法律與專業資格保障參與者權益

國內相關法律規範嚴格限制非專業人員執行抽血等人體操作的行為,違反者不僅可能面臨罰款,更可能造成醫療風險。建議民眾應只在合格醫事人員或符合規範的醫療機構進行人體樣本採集,避免因違法操作帶來的健康危害。早已在多國禁用的重複抽血器具,國內仍有部分場所使用,建議民眾提高警覺,並了解相關感染與安全議題。

參與人體研究前的實務應注意事項

確認研究與知情同意書內容

研究邇來越重視受試者自主權,務必確認內容是否清楚,包括樣本用途、資料保存、未來研究的可能性,以及是否不會在未通知情況下變更或轉讓資料。

評估參與風險與補助方式

除了抽血等侵入性檢體收集外,還應評估研究的整體風險,例如心理壓力或資料外洩風險。補助金額應作為合理的交通或時間補貼,避免被誤用作期待回報的誘因。

保持資料處理的資安與匿名化

若研究涉及身份資料,應確認研究者已採取去識別化措施,並告知受試者後續資料使用情況。若不同意資料的保存或再次使用,應有拒絕的權利,主動表達拒絕即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在公共與私密的空間中,警覺個人資訊外洩,才能有效保障自身權益。未來科技進步下,只需點滴血液就能篩檢多種疾病的技術日益普及,但民眾仍應理性看待每一個人體研究項目,慎選合法合規的平台參與,才能維網自身的健康與權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