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癬與全身性發炎的關聯:從腸漏說起
根據台灣乾癬協會的資料,乾癬影響台灣約0.2%的人口,男性較女性罹患率較高。這種慢性皮膚疾病不僅是局部的皮膚問題,更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的體內反映。研究指出,乾癬的皮膚病變常是由於體內毒素堆積,身體試圖藉由皮膚代替腸道與腎臟進行排毒。由於腸漏症的存在,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質與廢物滲透至體內,誘發免疫反應,形成紅疹、刺癢與皮膚病變。
腸漏症是因腸壁滲透性異常增高,導致未充分分解的營養素與毒素流入血液,持續刺激免疫系統。改善腸道健康,停止刺激性食物,是乾癬管理的核心之一。
乾癬的特徵與減緩症狀的方法
儘管乾癬的名稱源自希臘語的”psora”,意為”癢”,但部分患者並不會有明顯的癢感。當癢感出現時,通常代表皮膚病變活動期較為嚴重。研究發現,有約一半的乾癬患者不會感到癢,但其他症狀如紅斑、鱗屑和疼痛都可能伴隨著。
較佳的治療策略除用藥外,更應注重飲食調整和生活習慣的改善,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皮膚發炎與復發頻率。專家建議,改善腸道功能、避免毒素進入,將是關鍵一步。
如何幫助乾癬緩解:修復腸壁與排毒之道
長期臨床經驗證明,乾癬是一種體內毒素堆積的外在表現。當腸壁滲透性過高,毒素就會滲入血液和淋巴系統,誘發免疫反應形成皮膚症狀。此時,透過修復腸壁、促進排毒,有助於控制甚至根治乾癬。
- 乾癬的產生,是身體為了排除內部毒素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毒素主要來自腸道和其他器官的負擔。相應的,調整飲食,避免攝取易使腸道滲漏的刺激性食物,能有效緩解症狀。
- 在發病處,乾癬皮膚會形成銀白色的鱗屑,約3至4天脫落一次,較正常皮膚的28天週期更為快速。啟動腸道修復,能抑制皮膚因毒素刺激而的病變擴散。
遠離乾癬地雷食物七大禁忌
許多乾癬患者的病情惡化與日常進食的食物密不可分,以下列出七大可能引發或加重乾癬的食物與習慣,建議盡量避免:
- 飽和脂肪酸:如紅肉、加工肉品,易誘發體內炎症反應,造成乾癬惡化。
- 茄科類蔬果:如番茄、辣椒等,某些人在食用後會引起皮膚不適或症狀惡化。
- 高糖食物:過量糖分會促進體內發炎,增加毒素負擔,令乾癬惡化。
- 抽菸與酗酒:這些習慣會削弱免疫系統,使皮膚狀況更難改善。
- 垃圾食品與油炸品:含有大量反式脂肪與人工添加物,會加劇身體內的發炎反應。
- 過量的乳製品與糖果:容易引起體內毒素積累,促使乾癬症狀惡化。
- 過度攝取精緻加工食品:含有防腐劑與色素,也可能損害腸道健康,激發炎症反應。
即便某些食物在健康飲食指南中屬於允許食物,若與個人體質不符,建議還是要適量或避免,以維持飲食清淡和營養均衡,避免暴飲暴食或過度進食刺激性食物,才能有效改善乾癬狀況。
乾癬的營養支持:多吃7種有助治療的食物
改善乾癬的飲食,不只是避免高風險食物,也應選擇有助於身體排毒與修復腸壁的健康食物。以下整理出七種能促進乾癬康復的食物:
- 白開水:多喝水是基礎,每日建議喝至少6杯,幫助排除身體毒素,避免在用餐時大量飲水,以免影響消化酶的作用。若有腎臟或心臟疾病,請先諮詢醫生。
- 綠葉蔬菜與根莖類蔬菜:以羅蔓萵苣、菠菜、胡蘿蔔、地瓜等為佳。這些蔬菜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助於抗發炎和 detoxify 功能,且要洗淨後食用。
- 新鮮水果:富含纖維和抗氧化物,有助淨化體內環境。不過,患有念珠菌感染者,則宜慎食,以免加重體內菌群失衡。
- 高質蛋白質的動物性食物:如魚類、家禽和羊肉,或素食者以糙米與豆類的結合來補充蛋白質,維持身體修復能力。
- 益生菌食品:如優格、克菲爾,幫助維持腸道菌群平衡,促進消化吸收,支持免疫功能。
- 有益油脂:如橄欖油、大蒜、檸檬汁,含Ω-3脂肪酸的魚油與亞麻仁籽油,能修復腸道黏膜,減少體內毒素堆積。此外,月見草油、貓爪藤油和橄欖油也具抗發炎效果。
- 全麥製品:如全麥麵包,可提供纖維,有助腸道健康,但應適量,以免產生過多酸性反應。
平衡飲食、選擇適合的食物,是乾癬長期控管的關鍵。營養從內而外作用於身體,促使體內毒素排出,讓皮膚狀況逐步改善,逐漸擺脫反覆發作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