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管署通報新增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文章說明病例來源分布、典型症狀、傳播媒介與高風險族群,並提供居家與旅遊期間的預防要點與就醫提醒,幫助民眾掌握自我防護與何時求診的資訊。
新增病例與流行概況
疾管署宣布國內新增2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兩名患者為50多歲同住家人,居住於金門。兩人於10月初赴中國廣東省潮州市旅遊,返國後自10月9日起出現發燒、關節痛與皮疹等症狀,10月14日就醫後確診,目前已痊癒並規劃持續監測至11月6日。衛生單位對個案住處進行病媒蚊調查與化學防治,並加強周邊健康監測與醫療院所警覺性。
國內與全球病例分布
疾管署統計指出,今年截至10月20日,國內累計28例屈公病確診個案,均為境外移入。感染來源以印尼為多(16例),其次為菲律賓7例、中國廣東省3例,其餘分布於斯里蘭卡與孟加拉。近期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年同期偏高。國際上,美洲以巴西疫情較嚴重,亞洲中國廣東省從7月起病例持續出現,近一週亦有新增病例通報。
症狀與潛伏期
屈公病的潛伏期通常為2至12天,典型臨床表現包括突發高燒、劇烈關節痛、頭痛、肌肉痛、噁心、嘔吐與皮疹,症狀多在3至7天內出現與緩解。臨床上症狀強度與個人年齡、慢性病史等有關。
傳播媒介與高風險族群
此疾病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播。65歲以上長者、新生兒,以及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者,被列為較容易出現重症的高風險族群。
預防措施與日常防護
即使氣溫轉涼,白天仍為蚊子活動較頻繁的時段,建議民眾清除住家周邊積水,並落實巡、倒、清、刷等環境清潔工作,以減少孳生源。居家或外出時可配合穿著長袖長褲,並選用符合標示的防蚊產品以降低被叮咬風險。
旅遊與就醫建議
前往中國廣東省或其他有流行地區旅行的人士,宜將防蚊措施納入行程準備;返國後若出現發燒、關節痛或皮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職業、接觸與群聚史,以利早期通報與醫療評估。醫療院所應提高警覺並依防疫指引辦理必要通報與檢驗。
媒體式收束:當局已展開相關個案的環境防治與社區健康監測,提醒民眾以環境管理與個人防護為主,並在出現疑似症狀時主動就醫與告知旅遊史,協助防疫工作與減少社區傳播風險。
重點回顧
文章整理了近期境外移入屈公病案例來源與常見症狀,提醒高風險族群注意防蚊、返國出現症狀應就醫並提供旅遊史,同時強調環境清除與社區監測的重要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