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疫情逐步緩解,各地公共運輸如公車與捷運的尖峰時段人潮顯著增加,社區中的「隱形傳播者」風險也因此升高。公共衛生專家提醒民眾,即使在微解封階段,持續落實個人防疫措施仍然至關重要,尤其要注意日常用品的污染風險,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可能性。
公共運輸趨勢與潛在感染風險
近期公共運輸使用率回升,導致車廂內人潮擁擠,容易造成密閉空間的病毒傳播擔憂。曾有公車司機因其兒子確診而被列入疫調行列,並且在多條跨區路線上進行採檢,幸運地未出現感染擴散情形。專家指出,除了遵守口罩佩戴,民眾更應留意高頻接觸的公共設施,如電梯按鈕、門把、水龍頭等,這些都可能成為病毒藏匿的「隱形傳播者」。
病毒藏匿在生活用品中的科學證據
根據國內外最新研究顯示,冠狀病毒能在塑膠、金屬、紙張和玻璃等材質的表面殘留時間超過4天,衣物上則可存活多達2天。尤其是在廁所、手機、電腦鍵盤和電梯按鈕這些高接觸頻率的物品,病毒污染率極高,最高甚至達81%。這些環境中的病毒,若不採取適當消毒措施,則有可能透過手部接觸再傳染給自己或他人。
預防病毒在日常用品上的傳播策略
針對日用品污染問題,醫學專家提出了8個防疫關鍵措施,幫助上班族有效降低被病毒感染的風險,不將病毒帶回家中:
- 每次出門前,使用含酒精的濕巾擦拭方向盤與駕駛座周遭環境,降低病毒污染風險。
- 搭乘電梯時,建議用衛生紙或手背接觸按鈕,使用後立即丟棄衛生紙或用酒精徹底消毒手指。
- 避免用手直接接觸電梯按鍵,且不要在觸摸後立即使用手機,以免交叉污染。
- 到達辦公室後,應用酒精或清潔液清理辦公桌、鍵盤與滑鼠,維持環境乾淨。
- 午餐時建議使用保鮮盒或餐袋外帶,並避免與他人密切共餐,以防傳染風險增加。
- 用餐時須用餐具或包裝紙,避免用手拿取食物,並勿用不潔雙手揉眼或挖鼻孔。
- 公共廁所使用完畢後,必須用紙巾擦乾雙手,並用紙巾擦拢水龍頭與門把,防止手部二次污染。
- 每次進出公共場所,務必配戴醫用口罩,用完後妥善丟棄,不建議重複使用同一個口罩。
環境中的病毒存活與污染源
近期國際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在各種材質的表面存活超過4天,甚至在衣物上也具有一定的殘留時間。這些結果提醒我們,感染者通過體液如鼻水、唾液、汗水,以及尿液和糞便,有可能污染環境中的公共設施或個人物品,間接傳播病毒。特別是在廁所,病毒污染率高達81%,成為病毒傳播的重要媒介。此外,手機、電梯按鈕、電腦鍵盤、遙控器和錢幣等,也都存在較高的污染風險。
提升個人防疫的日常實務
面對病毒潛藏在生活用品中,提升日常防疫意識已成為必須。除了正確戴口罩、勤洗手外,保持個人物品的清潔尤為重要。內含大型消毒措施的常規作業,協助降低病毒的傳播途徑,讓我們更安全地守護自己與家人。同時,持續留意公共場所的衛生狀況,減少高風險區域接觸,也是有效防疫的關鍵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