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位知名香港影星公開自己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第三期的消息,並透露可能需要接受肛門切除手術,甚至裝設人工肛門。此消息引發外界對於直腸癌治療選擇,尤其是人工肛門(腸造口)的相關疑問。那麼,直腸癌是否一定需要切除肛門?這與腫瘤位置與手術結果有何關聯?本文將為您深入解析。
人工肛門手術的重要性與進展
人工肛門手術,亦稱腸造口術,是治療晚期直腸癌常見的一種方式。該手術涉及切除肛門括約肌,然後將腸道部分拉出腹壁,形成一個便口,以排出糞便。由於排便不再經由原本的肛門控制,此種措施被視為提高治療成功率的關鍵技術之一。根據醫療專家指出,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切除肛門的比例已經大幅下降,從過去的30~40%降低至目前不到10%。
肛門切除與保留的考量
是否選擇保留肛門,取決於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侵襲程度。如果腫瘤只局限於直腸的部分區域,且未侵犯到肛門括約肌,醫生有望進行保肛手術,以保留排便功能。然而,當腫瘤位置越接近肛門,或範圍較大時,肛門切除就成為必要的治療選項。醫療專家強調,腫瘤位置是決定手術範圍的關鍵因素。
腫瘤位置影響治療方案與復發風險
直腸癌患者在手術選擇上,最核心的議題在於腫瘤的位置。位於直腸遠端、靠近肛門的腫瘤,通常更需要採取肛門切除的措施,因為保留肛門可能會增加癌症復發的風險。反之,若腫瘤較靠近直腸上段,醫生可能在保留肛門的前提下,進行局部切除或其他保守治療,而復發的風險則相對較低。
非手術選擇與術後管理
除了手術外,部分直腸癌患者可以選擇化療、放療或靶向治療,來控制腫瘤擴散或縮小腫瘤體積。然而,若腫瘤侵襲範圍較廣,手術仍為首選方案。術後的密切追蹤與定期檢查,是預防癌症復發的有效手段。醫生提醒,手術是否涉及肛門,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生理功能與生活品質,這一點仍需在治療前與醫師詳細討論。
結語:個人化治療方案的未來趨勢
直腸癌的治療方案正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持續演進。腫瘤位置、患者狀況以及醫療團隊的專業判斷,都是制定最適合個人情況的治療方案的關鍵因素。肛門切除手術與否,不僅關乎疾病控制,更牽涉到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隨著醫學研發的持續推進,未來將出現更多符合個別需求的微創或保留方案,讓患者在進行治療時擁有更多選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