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檢查與失智風險的研究進展:視網膜影像作為早期警示的可能性

2025-09-0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視力檢查與失智風險的研究進展:視網膜影像作為早期警示的可能性

最新研究指出,視網膜血管變化在臨床症狀出現前多年可能反映大腦健康狀況。本文整理研究背景、檢查意義、臨床適用與限制,說明為何視力檢查有潛力成為失智風險評估的一環。

研究背景與主要發現

近期由美國緬因州傑克遜實驗室發表的研究,延續先前動物實驗的發現,提出視網膜影像可能提供大腦退化早期警示的假說。研究團隊在帶有特定基因變異 MTHFR677C>T 的小鼠模型中,發現視網膜血管出現形態改變,並觀察到腦部血流量與血管數量的變化,提示視網膜與腦部血管病理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指出此類變異在部分族群中具相當普遍性,且視網膜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可能在非侵入的條件下反映部分腦部血管或神經變化。

視網膜如何反映大腦變化

研究團隊認為,視網膜與大腦共享相似的血管與神經構造,因此視網膜影像上的異常,例如血管扭曲、分支減少或動脈變化,可能與大腦微循環或血流改變相關。

在動物模型中,同一基因變異也與大腦皮層血管減少和血流不足有關聯,這類生物學線索促使研究者探索視網膜是否能作為疾病早期的指標之一。

臨床應用與檢測流程

目前臨床上診斷失智症仍以認知評估與影像檢查為主。研究提出若在常規視力檢查中觀察到可疑的視網膜改變,眼科醫師或視光師可考量讓病患接受更詳盡的神經科評估或影像檢查以進一步釐清風險,但單一視網膜檢測無法確診。

  • 可能的後續評估包含神經影像(如磁振造影等)與神經學評估。
  • 研究亦探討結合人工智慧影像分析以提升篩檢效能,並在基層診所或視光中心作為初步篩查工具的可行性。

限制與專家提醒

需注意的是,從動物模型到人類臨床應用之間仍存在重要差異。研究者與臨床專家提出若干挑戰,包括影像指標在不同年齡與共病情況下的干擾、在人人口樣本中驗證靈敏度與特異性、以及建立掃描與判讀的標準化程序。

此外,基因變異在不同族群中的分布與其對疾病風險的實際影響仍有討論空間,因此臨床轉譯須謹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焦慮或誤判。研究團隊也強調視網膜檢測應該作為多項風險評估工具之一,而非單一判定標準。

何時應考慮進一步評估

若常規視力檢查發現非典型的血管或視網膜改變,特別是在有認知功能改變或其他風險因子的個案中,醫療團隊可評估是否安排神經內科評估或進一步影像學檢查,以便早期掌握可能的風險訊息。

對基層醫療與未來研究的意義

研究提出視網膜影像結合人工智慧分析的潛在應用,若未來大型人群研究支持現有發現,此類技術可能成為常規視力檢查的補充工具,用於辨識需進一步追蹤的高風險個案。

不過,要在臨床廣泛採用前,仍須完成多項人群驗證、標準化作業流程,以及評估成本效益與後續轉介機制,確保真正對患者健康帶來益處而非不必要的檢查負擔。

編者觀察:視網膜作為大腦健康的可能窗口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對臨床與基層醫療的整合提出具體挑戰與機會。未來若更多人群資料證實其預測價值,視力檢查在疾病預防策略中可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在此之前,應以循證與審慎的態度推動臨床轉譯。

重點回顧

研究提示視網膜影像可能在症狀出現前數年提供早期警示,有助辨識高風險者並引導後續追蹤,但臨床應用仍需大型人群驗證以釐清敏感性與特異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