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清理淤泥的志工返家後多見發燒、喉嚨痛與肌肉疲勞,疾管署提醒橫紋肌溶解症預防要補水、量力而為,並注意持續性疼痛或虛弱時就醫,相關單位亦監測流感傳播風險並支援當地醫療。
鏟子超人返家後常見的身體反應
許多自發前往花蓮協助清理淤泥的民眾返家後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與頭痛等上呼吸道症狀,亦有部分人感到明顯的肌肉疲勞、疼痛或僵硬。這類症狀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感染或體力負荷增加。
橫紋肌溶解症為何需要注意
疾管署指出,橫紋肌溶解症與肌肉過度使用有關,當肌肉受損時可能造成肌球蛋白等物質進入血液,進而影響腎功能。出現持續性肌肉疼痛或無法以休息緩解的疲勞,應儘速就醫評估,避免延誤檢查與處置。
預防要點與自我照護
- 避免突然從事長時間或高強度的體力勞動,量力而為。
- 工作或勞動期間留意補充水分,避免身體脫水。
- 若感到肌肉疲憊、持續疼痛或功能受限,先休息並視情況就醫檢查。
公共衛生觀察與醫療支援情形
衛福相關單位表示,人口移動可能增加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傳播風險,現場已強化防護、飲食與清潔管理,並由外地醫療人員輪流支援當地醫療,確保醫療量能與救治連續性。
對於投入救援與復原工作的民眾而言,合理安排體力、保持充分補水與適時休息,是降低肌肉損傷與其他健康風險的基本原則;若症狀持續或惡化,建議儘速由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