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性剝削案件上升及法規與科技因應

2025-09-1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兒少性剝削案件上升及法規與科技因應

政府統計顯示近年兒少性剝削案件顯著增加,網路性影像成為主流樣態。本文整理現有數據、社工觀察與衛福部擬採取的修法與 AI 巡網做法,說明家庭與服務介入的要點,協助讀者理解風險與就醫通報時機。

兒少性剝削案件趨勢

官方資料指出,民國106年通報案件為1117件,至113年增至3582件,整體案件數增加約2.2倍。近年以拍攝或製造兒少為性交或猥褻行為物品的案件成長明顯,相關類別從581件增加到3104件。

今年上半年在兒少性影像部分已通報629件,散布於2102個網址,平均每月約104.8件;與先前時段每月約12.4件相比,案件數與申訴網址都有大幅增加,顯示網路散布與檢舉量的變化。

網路影像剝削的樣態與影響

近年通報型態由傳統接觸式剝削轉向以網路圖像、影片散布為主,目前報告指出網路性影像佔比已達高比例。此一變化帶來的挑戰包括證據易散失、跨區域追查難度提高,以及被害者心理與家庭關係的長期影響。

家庭介入與被害服務重點

實務工作者指出,兒少遭誘騙或被剝削後,家長常以沒收手機或指責孩子作為第一反應,這類反應可能使被害者產生內疚或自責,對後續求助造成阻礙。

  • 建議將家長納入服務對象,調整與家長的溝通語氣,說明被害情境非因為兒少做錯事。
  • 社工常以類比說明責任在加害者而非被害者,以降低責備並提升被害者的安全感。
  • 維護證據完整與被害者心理支持是服務的核心任務,應避免進一步造成二次傷害。

修法與 AI 主動巡網規劃

衛福部表示,已進行條例修正規劃,目標包括加重刑責等法制面向;同時與業者合作研發 AI 主動巡網系統,期盼透過技術找出更多潛在被害者與違法散布來源。

對於技術介入,應保持審慎態度:一方面可協助識別風險與線索,另一方面需兼顧個資保護、誤判風險與後續處置程序的完善。

何時尋求專業協助

若懷疑有兒少遭遇性剝削或影像散布,建議儘速向主管機關或兒少保護單位通報,並尋求社工與心理支持。避免責備被害者、妥善保存可能的證據,讓專業團隊評估風險與安排後續保護。

記者式收束:面對網路時代的兒少性剝削,數據顯示樣態與範圍正在改變,法律、技術與社會服務皆需協調進行,才能在保護被害者與尊重權益間取得平衡。

重點回顧

官方數據顯示兒少性剝削案件與網路影像散布明顯增加,文章彙整趨勢、家庭介入要點與衛福部擬推的修法與 AI 巡網規劃,並提醒技術應兼顧個資與誤判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