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通報境外移入瘧疾個案增加 提醒旅遊前後加強防範

2025-09-16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國內通報境外移入瘧疾個案增加 提醒旅遊前後加強防範

疾管署通報今年境外移入瘧疾病例已達二十例,感染地以非洲、印尼與印度為主。本文說明通報情況、常見症狀、潛伏與復發風險,並整理旅遊前後的檢查與預防用藥與個人防蚊措施,協助讀者掌握何時就醫與減少感染風險。

通報情況與個案概況

近期新增四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個案年齡在四十多歲至六十多歲之間,感染來源研判包括印尼、非洲東部多國與印度。至今今年累計二十例,均為境外移入,為近十九年同期的高點。

這四名最新個案多為旅遊後發病並就醫後經檢驗確診,其中三人曾於七月中旬至九月上旬出國,未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檢驗結果顯示包含惡性瘧與間日瘧等不同瘧原蟲類型。

感染種類與臨床表現

通報中以惡性瘧與間日瘧為常見種類,今年病例中惡性瘧約占多數,也有諾氏瘧等少見類型。感染後多在一至數週內出現發燒等非特異性症狀。

常見症狀有哪些

  • 初期多以發燒為主,常見伴隨頭痛、肌肉或關節酸痛、噁心、嘔吐與疲倦。
  • 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出現間歇性畏寒、顫抖、發汗,嚴重者有脾腫大、黃疸、休克或器官衰竭等併發症。

潛伏期與復發風險

多數感染者在約7至30天內出現症狀,但某些種類如間日瘧與卵形瘧可能在肝臟潛伏數週或甚至數年後復發。治療上除了清除血液中的瘧原蟲,部分病例需追加對肝臟潛伏型的根除藥物以降低復發風險。

流行地區與風險提示

全球瘧疾流行以非洲地區為主,亞洲與大洋洲部分地區亦有流行。近年印尼東部巴布亞等地病例數上升,部分非洲國家病例負擔持續沈重。前往上述地區旅行或長期居住者應提高警覺。

檢查、就醫與旅遊前後注意事項

出現疑似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與是否曾服用預防用藥,以利診斷與治療。旅遊前建議至具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評估是否需服用瘧疾預防藥物。

  • 旅遊期間穿著長袖長褲、使用政府核可的防蚊液及選擇有紗窗紗門的住宿可以降低被叮咬風險。
  • 若醫師建議使用預防用藥,請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依指示持續服用以維持防護效果。

目前衛生單位已對病例持續追蹤,部分病患已出院,少數仍接受住院觀察與治療。面對境外移入案例增加,掌握症狀資訊與旅遊前後的檢查與防護措施仍是降低風險的關鍵。

本文以專欄記者視角整理現況與實務性資訊,提供讀者理解瘧疾風險背景與必要的就醫提示,供旅遊計畫與健康決策參考。

重點回顧

今年境外移入瘧疾病例增加至二十例,主要來自非洲、印尼與印度;本文說明常見症狀、潛伏與復發風險,以及旅遊前後的預防用藥與個人防蚊要點,並提醒有症狀者主動告知旅遊史以利診療。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