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病例增加,醫界提醒65歲以上與19至64歲高風險族群應儘速評估肺炎疫苗接種。本文說明感染來源與併發風險、疫苗種類與公費接種資格,提供判斷就醫與預防的實用資訊。
肺炎鏈球菌如何從潛伏到侵襲性感染
肺炎鏈球菌常年潛伏在鼻腔或咽喉,一旦宿主免疫力下降或遭受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流感或新冠,原本受限於上呼吸道的細菌可能趁機侵入下呼吸道或血液,演變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IPD),包括敗血症與腦膜炎等嚴重情況。
醫師表示,今年全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累計已達270例,進入秋冬季節後病例仍有增加風險,特別是與呼吸道病毒共病時可能導致病情快速惡化。
併發症與住院死亡風險有哪些重點
臨床資料顯示,流感患者若併發細菌性呼吸道感染,其中約三成由肺炎鏈球菌所致;若發生IPD,住院需求與重症照護的比率上升,部分研究指出ICU住院需求與死亡風險均明顯增加。
另外,當IPD與新冠同時感染時,患者的死亡風險明顯提升。對曾罹患肺炎鏈球菌腦膜炎的存活者而言,部分研究在已開發地區也發現約三成到過半數存活者可能出現長期神經學後遺症,例如聽力受損或認知與肢體功能受影響。
哪些族群列為接種重點
疾病管制單位建議優先接種者包括65歲以上長者,及19至64歲的高風險族群。高風險族群範例包含脾臟功能缺損者、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者、人工耳植入者、腦脊髓液滲漏者、近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以及器官移植者等。
符合資格者可透過公費接種方案,相關機制依地方衛生單位作業,民眾應向所屬醫療院所或衛生單位查詢接種流程與資格確認。
疫苗種類與接種時機如何考量
現行常見的組合包含先接種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例如13價 PCV13),再接種多醣體疫苗(例如23價 PPV23)。符合公費資格者建議儘速完成規定劑次。醫師也會根據年齡、慢性疾病與免疫狀態討論是否需要接種較新型的結合型疫苗(如PCV15或PCV20)或自費選項。
專家提醒,肺鏈感染風險全年存在,疫苗接種與其他呼吸道防護措施應並行,並在出現呼吸道症狀或病情惡化時及時就醫。
何時應尋求醫療協助
若出現發燒、呼吸困難、胸痛、意識改變或其他急性惡化症狀,應儘速就醫評估。對於已有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醫療團隊可能會採取較積極的檢查與治療策略,以降低併發症與長期後遺症風險。
總體而言,面對今年肺炎鏈球菌感染上升的情況,長者與高風險族群應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接種安排與個別防護策略,並注意流感與新冠等呼吸道病毒的預防,以減少合併感染帶來的嚴重影響。
重點回顧
本文指出今年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病例增加,提醒長者與高風險者優先接種13價與23價疫苗。疫苗可降低重症風險,但仍有併發與長期後遺的可能,接種時機應與醫師共同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