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報導經顱磁刺激 rTMS 在中風後功能恢復中的臨床應用與跨領域復健整合,說明適用族群、治療搭配與臨床觀察重點,提供醫療人員與病友對復健安排的參考。
什麼是經顱磁刺激 rTMS
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為一種非侵入性的大腦刺激技術,透過磁場脈衝作用於大腦皮質以調整神經網絡活動。臨床上,rTMS 常被納入作為中風後運動、語言或吞嚥功能訓練的輔助手段,但其效果會因患者個別情況與治療方案不同而有所差異。
臨床個案觀察
一名四十八歲男性患者在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後出現右側偏癱與臉部麻痺,接受急診血栓溶解治療後轉入復健。後續在醫療團隊安排下,結合 rTMS 與多職能復健介入,臨床紀錄顯示日常生活功能逐步恢復,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由三十五分提升至七十分,能獨立完成多數日常活動。
另一名六十六歲女性患者出院後出現複視、口齒不清、流口水與肢體協調困難,經醫師評估後接受 rTMS 結合密集復健治療。治療期間與追蹤中,團隊記錄到說話組織與表達能力、嘴角對稱性及肢體活動的明顯改善,病患表達日常溝通能力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亦見進展。
作用機制與治療配置
臨床說明指出,rTMS 可透過改變皮質興奮性與促進神經網絡重組,作為復健訓練的補充方法。不同的刺激頻率與模式(例如高頻刺激或 Theta Burst 模式)在臨床實務中被探討以調整治療強度與持效時間。重要的是,rTMS 通常不作為單一療法,而需與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整合,配合個別化的復健計畫以達到較佳的功能性改善。
跨領域復健的實務要點
在實務執行上,醫療團隊會根據患者的功能缺損、恢復潛力與耐受性訂定介入時程與頻率。多職類合作包括醫師評估、物理治療針對肢體功能訓練、職能治療強化日常生活動作、語言治療處理吞嚥與語言功能。臨床上常使用功能量表與觀察指標追蹤復健成效,以便調整治療計畫。
就醫契機方面,若出現持續的運動、語言或吞嚥功能障礙,建議向具備相關復健資源的醫療團隊諮詢,評估是否適合以 rTMS 作為復健策略的一部分。任何個別處置仍需由合格醫療專業人員依臨床評估決定。
高醫復健部門的經驗顯示,將 rTMS 與密集復健結合並由跨職能團隊共同規劃,能在臨床觀察上帶來功能上的進展,但療效與恢復速度會受病程、受損程度與個別差異影響。未來仍需更多長期與系統性的資料來釐清最佳治療參數與受益族群。
以上報導以臨床觀察與院內實務經驗為基礎,旨在呈現 rTMS 與跨領域復健整合的臨床做法與注意事項,供醫療團隊與關心復健議題的讀者參考。
重點回顧
報導聚焦經顱磁刺激 rTMS 與密集復健的臨床整合,指出團隊協作與個別化治療有助於功能改善觀察,但成效因人而異,仍需臨床評估與進一步研究驗證。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