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骨科醫師長期守護偏鄉醫療

2025-10-2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雲林骨科醫師長期守護偏鄉醫療

骨科醫師賴成宏在雲林偏鄉持續服務十七年,定期至山區社區醫療站看診、不收掛號費並將健保行政費捐作社區醫療基金,長期關注偏鄉居民就醫可近性與學童閱讀教育,展現在地醫療與社會關懷的實務經驗。

返鄉執業的起點與動機

賴成宏醫師回憶童年受到家中長輩與宗教團體無私付出的影響,選擇從醫後返鄉執業。早年在醫院任職時,見到許多鄉親為就醫舟車勞頓,促使他在地方開業後投入偏鄉服務,希望以專業減少居民的就醫障礙。

社區醫療站的常態服務方式

醫師自2009年起定期至村里的社區醫療站看診,固定診療時段使村民能建立就醫習慣。他以門診問診與基礎轉介為主,不收掛號費,並將健保給付的行政費用回捐為社區醫療基金,協助站內營運與基層健康促進活動。

面對行動不便或交通受限的長者,醫師會評估是否需安排轉介或協助聯絡較大醫療院所。此類社區服務強調可近性與初級照護的銜接,而非替代專科或急性手術的完整醫療流程。

偏鄉教育與社區參與的連結

除臨床問診外,醫師多年來也關注偏鄉學童的閱讀與學習資源,曾以個人方式支持學校活動與贈書計畫。這類跨領域參與有助提升社區整體福祉,但仍需仰賴地方資源與制度化支持以擴大影響。

誰適合就近接受社區醫療服務

社區醫療站適合慢性病穩定追蹤、一般內外科諮詢與健康促進教育等情形;若出現急性嚴重症狀、明顯外傷、呼吸困難或意識改變等情況,應立即就近向具急救能力的醫療院所或急診求助,避免延誤處置。

推動偏鄉醫療的挑戰與注意事項

  • 人力與設備有限,需建立轉介與協調機制以確保醫療連續性。
  • 社區醫療強調預防與健康管理,但對於需要專科或手術的個案,仍須依規模較大的醫療機構進行診療。
  • 長期投入依賴個人承諾與社會資源,制度化支持與公共衛生資源分配仍是關鍵議題。

這類基層醫療與教育關懷的實務經驗,展示了醫療專業如何與社區需求連結。面對偏鄉醫療的持續挑戰,除了仰賴個別醫療人員的投入,也需要地方與政策層面的協力,才能逐步提升在地的醫療可近性與品質。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一位骨科醫師在雲林偏鄉持續十七年常態看診與社區投入,說明其免收掛號並捐行政費的服務模式、對偏鄉教育的支持,以及在資源有限情境下仍須仰賴適時轉介與制度性協助的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