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群聚性食物中毒案例顯示沙門氏菌仍是常見致病源。本文說明沙門氏菌的常見食物來源、典型症狀、易感族群與五項實務預防建議,協助民眾降低感染風險並判斷就醫時機。
事件概況與規模
在一場地方文化節中,主辦方提供自助餐後,約291名參與者出現上吐下瀉等急性腸胃症狀,約50人接受醫療處置,檢驗結果顯示為沙門氏菌感染。此類群聚事件在夏季與秋初較常見,常與餐飲處理環節的交叉污染或未完全加熱有關。
沙門氏菌常見來源與時節性
沙門氏菌可存在於生雞肉、生雞蛋與某些乳製品等動物性食材。根據通報資料,在部分期間內沙門氏菌為食物中毒常見病原之一,發生率在夏季及高溫潮濕的月份通常上升。
可能症狀與併發風險
感染者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與發燒,通常屬急性腸胃炎。對於高齡者、嬰幼兒、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疾病者,症狀可能較為嚴重,少數情況可能出現脫水或其他器官併發症,需及早評估與處置。
何時應尋求醫療協助
- 持續高燒或發燒超過48小時者
- 頻繁嘔吐導致無法進食或明顯脫水者
- 糞便帶血、劇烈腹痛或出現神經系統症狀者
- 嬰幼兒、年長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現明顯症狀時
居家與餐飲場所的五項預防措施
專家提供的預防原則聚焦在食材處理與個人衛生,具體可從下列五點實務執行:
- 煮熟食材再食用:尤其是雞肉與蛋類,內部應達到足以殺滅病原菌的溫度,避免生熟不分。
- 徹底洗手:處理生食材前後以肥皂與流動水洗手,減少手部帶菌風險。
- 分開使用器具:砧板與刀具應依用途區分,並在處理生食材後徹底清潔消毒。
- 避免以水沖洗生雞肉:以免細菌飛濺至其他食材或工作檯面,正確處理與烹煮比沖洗更重要。
- 處理生蛋後洗手:接觸生蛋時應注意清潔,避免未洗手即接觸其他食材或口鼻。
對於餐飲業與大型活動的食物供應者,建議強化食材溫度管理、工作人員衛生訓練與器具分區,降低群聚性食物中毒的風險。
本報導以衛教角度說明沙門氏菌與食物中毒的風險因子與預防重點,期望提供實用的衛生提示,協助民眾在群聚或外食時更謹慎應對,必要時及早就醫以免延誤處置。
重點回顧
近期群聚病例指出沙門氏菌仍為常見食物中毒病原,主要來自未熟禽肉與蛋類。落實煮熟食材、分區使用器具與勤洗手可有效降低風險,對高危險族群仍應提高警覺並於症狀加重時就醫。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