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模擬助攻下顎骨重建與造釉細胞瘤病例一日治療

2025-10-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數位模擬助攻下顎骨重建與造釉細胞瘤病例一日治療

報導一例下顎骨造釉細胞瘤病人,醫療團隊運用3D影像整合與客製化重建技術,在單次手術中完成腫瘤切除與下顎重建及植牙贋復,說明流程、適應族群與就醫考量,提供臨床應用與風險面的教育性說明。

病例概況

一名52歲女性因下顎外觀與牙齦明顯隆起、牙列擠擠不齊而就醫,經影像檢查與組織學評估後確診為直徑約9公分的下顎骨造釉細胞瘤。該腫瘤屬於良性但具局部侵襲性,已造成下顎骨大範圍破壞,影響咀嚼與外觀,並造成患者明顯心理負擔。

數位模擬與手術流程

醫療團隊在術前整合三維電腦斷層影像(3D CT)、核磁共振(MRI)與口內數位掃描資料,建立完整的3D虛擬病人模型,進行電腦輔助手術模擬。團隊以此模擬腫瘤切除範圍,設計客製化的下顎重建方案與手術導板,並預先規劃植體與贋復物的形態。

實際手術由顎面外科、腓骨重建小組與補綴科協同進行,包含病變切除、以自體腓骨進行顎骨重建,以及同步或接續的植牙與假牙重建。醫療團隊指出,這類整合數位流程可縮短分階段治療的總時程,但仍需以病灶範圍、患者整體條件與術中情況做最終調整。

技術要點

  • 影像整合用來確認切除範圍與保存重要解剖構造。
  • 客製化手術導板可提高截骨與植入的準確度。
  • 重建骨材料與補綴設計需考量咬合功能與臉型支撐。

臨床意義與限制

傳統顎骨腫瘤處置常分階段完成,從切除到最終假牙修復可能耗時數月甚至更久。數位模擬與同日重建示範提供一種整合流程,能在合適病例中縮短治療時間並即時恢復部分咀嚼與外觀功能,但並非所有病例皆適合同步完成,術前評估與跨科團隊合作仍為關鍵。

此外,手術風險包含出血、感染、鄰近神經功能改變、骨移植整合問題以及植牙失敗等,需由醫療團隊在術前向患者說明可能風險與替代方案,並於術後長期追蹤。

適用族群與就醫時機

此類整合式下顎骨重建適用於經詳細影像與臨床評估後,符合即日或短期重建條件的患者。若出現下顎腫脹、牙齦變形、長期未癒合的口腔病灶或咬合改變,建議儘早就醫檢查以掌握病變性質與治療選擇。

醫療團隊觀察與臨床應用面向

參與的跨科團隊強調,數位化流程包含診斷、3D設計、列印導板與術中精準執行,能在適當病例中提升手術效率與贋復配合度。臨床上仍需依個別病情決定是否採行同步植牙或分階段恢復,病人術後的功能與美觀改善會因人而異,術後追蹤與復健也同樣重要。

本報導以教育與科普角度說明技術流程與臨床考量,強調術前完整評估、跨科合作以及對可能風險的充分告知,供關心下顎骨重建與顎面腫瘤治療的讀者參考。

重點回顧

病例示範整合3D影像與客製導板,在單次手術中完成腫瘤切除與下顎骨重建及贋復,縮短整體治療時間但仍須考量個案適應性與術後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