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中的肌少症與早餐蛋白赤字

2025-10-0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高齡社會中的肌少症與早餐蛋白赤字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肌少症成為常見的健康隱憂。本文說明早餐蛋白攝取不足可能的影響、易受影響族群、飲食與運動的實用建議,並提示何時應尋求專業評估與協助。

人口趨勢與肌少症風險概述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七月底,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達約四百五十八萬人,占總人口約十九點六四%,社會結構快速高齡化。年齡增加常伴隨肌肉量與肌力衰退,這些變化會影響日常活動能力與跌倒風險。

臨床上,許多長者未必自覺肌力下降,直到發生行走不穩或摔倒事件才就醫。飲食習慣、活動量以及慢性疾病等多重因素都可能增加肌少症風險。

早餐蛋白赤字是什麼

早餐蛋白赤字指的是三餐中蛋白質分配不均,早餐攝取量過低,導致全天蛋白質利用不佳。對於較年長者來說,早餐若缺乏充足蛋白質,可能不利於維持肌肉合成與修復。

實務上,簡單的一餐若只以稀飯或少量配料為主,往往難以達到足夠的蛋白來源;相對地,加入豆漿、雞蛋或豆製品等較易補充蛋白質的選項,能提高早餐的營養價值。

飲食上的實用建議

  • 餐次分配:考量將蛋白質在三餐中較平均攝取,以利肌肉合成的營養供應。
  • 食物選擇:早餐可搭配豆漿、雞蛋、魚肉或豆類製品等作為蛋白質來源,並配合蔬果以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
  • 脂肪來源:烹調時可選擇植物來源的油脂如初榨橄欖油或其他植物油脂;素食者可留意亞麻仁等食材以補充Omega-3類脂肪酸。

運動與生活型態的配合

除了飲食,規律的抗阻訓練與平衡訓練常被建議作為維持肌力與減少跌倒風險的方式。彈力帶、輕重量訓練或步行等適度活動,可作為日常自我管理的一部分。

若有慢性疾病或運動限制,開始新運動計畫前建議先與醫療或復健專業人員討論,確認個人適合的運動強度與形式。

何時應尋求醫療評估

若出現持續的走路不穩、上下樓梯困難、體力明顯下降或曾有跌倒情形,建議向醫療團隊諮詢以進行肌力與肌肉量評估。及早評估有助於制定個別化的飲食與運動計畫,降低失能風險。

個別案例常見的是,改變早餐結構並搭配適當的肌力訓練後,部分長者在日常功能上可觀察到改善,但成效因人而異,需持續追蹤並配合專業建議。

在高齡社會的背景下,將膳食蛋白質與活動量納入日常健康管理,可作為減緩肌力衰退的一項策略。關注飲食分配、維持日常活動與在必要時尋求專業評估,是個人與照護者可採取的實務步驟。

重點回顧

本文提醒在高齡化情境中,早餐蛋白攝取不足可能增加肌少症風險;透過均衡分配蛋白質、搭配蔬果與植物油以及規律的抗阻和平衡訓練,能提升日常功能,但成效會因個體差異而異且需專業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