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惡夢的科學新療法:利用聲音操控睡眠情緒轉化噩夢

2025-08-2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改善惡夢的科學新療法:利用聲音操控睡眠情緒轉化噩夢

當現代生活的壓力與焦慮逐漸積累,許多人在夜間經歷惡夢困擾,如被追逐、遇鬼或墜落深淵,醒來時伴隨心跳加速與精神緊繃,影響睡眠品質與日間狀態。對於長期飽受噩夢折磨的患者,研究發現新型的科學技術能幫助改善睡眠與情緒,特別是將聲音干預融入夢境重塑之中,成為目前療癒惡夢的前沿方法。

惡夢與睡眠障礙的現狀與挑戰

惡夢的界定較為模糊,但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協會的估計,約有4%的成人受到長期惡夢影響,並且有研究指出約8%的民眾經常做惡夢。這些心裡困擾可能引發睡眠中斷、白天情緒低落,甚至影響人際互動與工作表現。針對嚴重困擾的患者,傳統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減壓、諮詢、逐步脫敏及藥物療法,但效果並非100%有效,科技的進步提供了新的突破空間。

科學家如何用聲音操控惡夢情緒

透過聲音加強記憶進行夢境轉化

近期研究探索一種結合科技與心理療法的創新方法,名為「聲音操控夢境療法」。此療法主要利用聲音刺激來調節在睡眠中的情緒反應,藉由改善惡夢內容,促使夢境朝向正面發展。一個成功的案例是將36名每週至少做惡夢1次的患者,分為兩組,一組進行傳統的「想像重演法」(Imagery Rehearsal Therapy,IRT),另一組在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REM)階段加入中性鋼琴和弦,每10秒播放,監測其睡眠過程。

聲音刺激的實證效果

結果顯示,兩週後所有受試者的噩夢頻率都有顯著下降,而加入聲音刺激的實驗組較傳統IRT者,惡夢發生率減少約四倍,且他們反映出更高的多夢和美夢比例。研究認為,這種聲音干預不僅在惡夢數量上產生明顯效果,也使夢境對情緒的負面影響大大降低,讓患者能更好地控制夢境內容。這項取材於瑞士日內瓦大學精神科的研究,於《當代生物學》發表,為未來夢境療法帶來新希望。

聲音干預與記憶重塑的深度解讀

聲音在睡眠中的應用及限制

研究進一步利用目標記憶再活化(Targeted Memory Reactivation, TMR)技術,在人保持清醒狀態時將聲音與負面夢境記憶配對,隨後在睡眠中重播聲音,使大腦再次激活與夢境相關的記憶。如此一來,有助於患者在無意識狀態中修正夢境的走向,從而減輕惡夢困擾。然而,操作上存在一定難度,需精準控制音量,避免驚醒睡眠者,並且因為不同睡眠階段對聲音敏感度不同,未來仍需測試在非快速動眼期播放聲音的成效。

臨床應用與未來發展方向

專家指出,這種聲音操控技術不僅可在臨床醫療環境進行,未來甚至有望帶回家中使用。配備便攜睡眠監測設備的患者,可在專業指導下,於自己熟悉的睡眠環境中進行夢境重塑。當然,若未經專業指導,自己在家中進行可能難以掌控效果,尤其是惡夢或睡眠障礙較為嚴重者,可能反而造成干擾。研究者也期待進一步測試在非快速動眼期的聲音干預,拓展技術的應用範圍。除技術本身外,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結合正逐步為惡夢治療帶來突破點,未來值得期待其臨床普及與創新應用。

未來展望與專家意見

睡眠專家強調,這類聲音操控的技術屬於「目標記憶再活化」(Targeted Memory Reactivation, TMR)的一個進階應用,涉及在清醒與睡眠過渡期利用聲音來強化正面記憶,進而改善睡眠品質與情緒。心理學界則認為,將此類生物回饋結合心理治療,是未來夢境治療的一大方向。正如睡眠研究領域不斷突破傳統界限,這些前沿的療法也許能幫助更多飽受惡夢折磨的人,找到更有效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