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秋後流感、新冠與肺炎鏈球菌等呼吸道病原活動增加,疫苗接種可降低重症風險。本文說明三類疫苗的施打時機、適用族群及接種注意事項,協助高風險者與照護者做出知情判斷。
疫苗接種對象與高風險族群
對於可能出現重症併發症的人群,提前疫苗接種是預防策略之一。常見被列為高風險的族群包括:
- 年滿 65 歲以上的長者
- 正在接受或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癌症患者與器官移植者
- 慢性腎臟病正在洗腎的患者
- 先天或後天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的族群
- 住在長期照護機構的住民
這些族群感染呼吸道病原後,發生重症或死亡的風險較高,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接種時機和疫苗種類有助於風險管理。
三種主要疫苗的施打時機與要點
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通常在每年秋季開始接種,相關接種活動多在 10 月起啟動。常見的流感疫苗採三價配方,含兩種 A 型(H1N1、H3N2)及一種 B 型(Victoria)抗原。
接種對象以六個月以上民眾為主,特別建議 65 歲以上長者、幼兒、學生及慢性病患者考慮接種。一般輕症感冒或對雞蛋、牛奶輕微過敏並非接種禁忌,但應在接種前告知施打人員過敏史。
原始資料指出,對 65 歲以上長者而言,流感疫苗可顯著降低因流感引起的重症風險。
新冠疫苗
新冠疫苗在秋季也會同步提供施打選項,例行疫苗種類包含臨床上常使用的疫苗型號。接種建議涵蓋六個月以上民眾,並以 65 歲以上長者與免疫功能低下者為優先考量,以增強重症保護力。
資料指出,特定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方面具一定保護效果,對高風險族群的防護是本季接種策略的重要考量。
肺炎鏈球菌疫苗
肺炎鏈球菌疫苗目前常見的選項包含 13 價結合型與 23 價多醣體兩種。13 價疫苗可以誘發免疫記憶,提供較長期的保護;23 價疫苗則涵蓋較多血清型。原文建議完整接種這兩種疫苗才能獲得較全面的防護。
建議接種對象包括年滿 65 歲的長者、55 至 64 歲的原住民,以及 19 至 64 歲間具高風險疾病或條件者,例如脾功能缺損、免疫功能不全、特定植入裝置、近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等。
對於未曾接種者,一般建議先接種 13 價疫苗,間隔約 1 年再接種 23 價;對於特定高風險族群則可考慮縮短為至少 8 週的間隔。若先前已接種 23 價疫苗,建議與醫師討論後再於適當間隔接種 13 價疫苗。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能降低因感染引發的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具有相當程度的防護效果。
同時接種與接種前的溝通要點
根據衛生機關的說明,三種疫苗可在同一日於不同部位同時接種;若同一手臂要施打兩種疫苗,建議至少保持一定距離或改以不同時間施打。接種前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是否有過敏史、慢性疾病或正在接受治療的情形,以利選擇合適時機與疫苗類型。
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可能對疫苗反應較弱,施打時機與劑型須與治療團隊討論,以兼顧治療效果與疫苗保護。
醫療與照護決策的實務考量
在疫苗供應與個人健康狀況不同的情況下,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個別風險與益處是必要的步驟。疫苗接種是降低群體與個人重症風險的工具之一,但仍應配合日常衛生與感染控制措施共同防護。
編者提醒,對於高風險族群與照顧者,及早規劃疫苗接種時程並與醫師溝通能提升預防準備的完整性。
重點回顧
秋季應關注流感、新冠與肺炎鏈球菌三類疫苗的接種時機與對象,特別為高風險族群規劃接種順序與間隔,並在接種前與醫療人員確認個人過敏與免疫狀態,以達到較佳的保護效果,同時留意疫苗保護的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