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確認為伊科病毒十一型

2025-09-16敗家輝哥

本篇文章敗家輝哥授權提供

北部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確認為伊科病毒十一型

本報導說明一例北部未滿月新生兒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確診為伊科病毒十一型,說明臨床表現、監測趨勢、檢查與何時就醫的指引,供家長與照護者參考疾病風險與防護重點。

個案概況

衛生單位通報一名北部未滿月男嬰出現重症,出生第七天發病,急診發現低體溫、黃疸及茶色尿,檢驗顯示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跡象。嬰兒接受加護治療後情況未改善,隔日出現癲癇、凝血功能異常與心臟收縮功能受損,經檢驗確認為伊科病毒十一型所致之腸病毒感染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個案於出生第八天過世。衛生單位表示個案接觸者暫無明顯症狀,母親在分娩前曾有發熱與感冒症狀,暫不排除週產期感染可能。

監測現況與流行趨勢

疾病監測資料顯示,近週門急診就診人次呈緩升。近期實驗室監測以克沙奇A十六型較多見,其次為伊科病毒十一型與克沙奇A六型。衛生機構評估社區中伊科病毒十一型活動持續,且新生兒重症個案增加,提示新生兒存在較高的嚴重感染風險。

腸病毒重症常見臨床表現及高危族群

  • 新生兒與幼童為腸病毒重症的高風險族群,尤其是出生後的早期階段。
  • 可能出現的警訊包括體溫異常(過熱或低體溫)、嗜睡或覺醒困難、皮膚或黏膜黃染、餵食困難、呼吸或循環不穩定、抽搐等。
  • 若出現疑似敗血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異常,需立即評估與處置。

檢查要點與臨床評估

臨床上會依症狀進行血液檢驗、肝腎功能評估、血液凝固檢查及必要的影像或腦脊液檢查,以評估感染嚴重度及器官受損情形。病毒型別通常由實驗室檢驗確定,以利流行病學監測,但檢驗結果不應延遲臨床緊急處置。

家庭與照護者的預防重點與就醫時機

  • 加強手部衛生,尤其在照顧新生兒前後;照護者若有發燒、呼吸道症狀或腸胃道症狀,應避免接觸新生兒。
  • 若新生兒出現食慾下降、異常嗜睡、餵食後持續嘔吐、皮膚或眼白黃染、呼吸急促或抽搐等情形,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療團隊近期家庭成員的感染症狀。
  • 產後護理機構與嬰兒照護場域應維持感染管控措施,並注意照護者健康狀況。

衛生單位強調持續監測社區腸病毒活動並提醒家長留意新生兒及幼童的異常徵兆。面對疑似重症狀況,及時就醫與醫療評估是降低風險的重要措施。

重點回顧

本案為北部未滿月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十一型併發重症,顯示新生兒在週產期或早期照護中可能承受較高風險。文章整理臨床警訊、監測現況與家庭預防要點,有助家長快速辨識危險徵兆,但臨床評估與處置仍依醫療專業判斷為主,社區監測與防疫挑戰仍需持續投入。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