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狀疱疹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復發所致,年長者與免疫功能低下者為高風險族群。本文說明症狀、傳播途徑、疫苗種類與接種時機,協助讀者了解何時應採取預防與就醫行動。
帶狀疱疹是什麼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潛伏在體內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可能再度活化。典型表現為局部疼痛及帶狀皮疹,部分患者在皮損癒合後仍會出現持續性神經痛,影響生活品質與日常功能。
誰是高風險族群
發病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文中指出約有三分之一人口一生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統計顯示60歲左右的發生率每千人大約6至8人,80歲則上升至每千人8至12人。高齡者與免疫功能較差者較易發病且合併神經痛的風險較高。
傳染途徑與預防日常作為
病毒可能透過飛沫與接觸病灶分泌物等途徑傳播,發病前二到三天至水泡結痂前為傳染力較強的時期。若家中有未曾感染水痘或未接種過水痘疫苗的嬰兒與孕婦,建議避免接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發病期間避免與易感者接觸與適當傷口覆蓋有助減少傳播風險。
疫苗種類與接種建議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兩種帶狀疱疹疫苗可考量。活性減毒疫苗通常只需接種一次、價格較低,但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者,且保護力於數年後可能下降;文中指出美國已在2020年停止使用此疫苗。非活性重組次單元疫苗為兩劑次方案,間隔2至6個月,採用AS01佐劑系統,可誘發較強且持久的免疫反應,文中提到11年後預防效力仍達87.7%。此類疫苗建議50歲以上成人及18歲以上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種。
接種後常見短暫反應包括發燒與肌肉痠痛等免疫反應性症狀,年輕族群反應較明顯、年長者通常較溫和。曾罹患帶狀疱疹者亦建議於病情穩定後評估接種時機,而非在急性發病期立即施打。
治療時機與就醫注意
抗病毒藥物可用於控制急性期皮疹的發展並減輕急性症狀,但對於預防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效果有限;現有止痛藥物對神經痛的緩解也不一定理想。若出現疑似帶狀疱疹的局部劇痛或典型皮損,建議儘速就醫評估與處理,以利及早採取適當措施並討論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或疼痛控制。
隨著高齡人口比例提高,帶狀疱疹與其後遺症的醫療需求也相對增加。醫療專業建議將疫苗接種納入個人健康規劃之一,並在出現症狀時及時就醫,以降低長期神經痛與其他併發症的風險。
重點回顧
帶狀疱疹由水痘病毒復發引起,年長者與免疫功能低下者風險較高;疫苗為主要預防措施,非活性重組疫苗需兩劑可提供較持久保護;出現疑似症狀時應及早就醫以利治療與疼痛管理。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