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是現代常見的睡眠疾病之一,但多數患者難以自我察覺。倘若僅以「太累」解釋日間嗜睡或打呼,可能忽略了更嚴重的呼吸中斷現象。醫師提醒,若睡眠中出現呼聲突然中斷或長時間無聲隨後又恢復大聲喘息,或無論睡多久都感覺睡不飽,應該提高警覺並尋求評估。
臨床表現與個案說明
臨床上常見的表現包括打呼、睡眠斷裂與日間疲倦。報導中有一名近五十歲的大型貨車司機,體形較為粗壯,儘管夜間睡眠時間足夠,仍長期感到精神不濟並在行車時多次發生事故。到院檢查後發現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小時呼吸中斷高達六十多次,等於整晚出現數百次呼吸中斷的情況。
病理機轉與長期風險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在睡眠期間造成氣道反覆阻塞,導致間歇性缺氧與睡眠結構破壞,進而引發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與系統性發炎反應。長期下來,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認知功能退化以及情緒障礙等風險增加相關。研究指出,重度患者的死亡率約為一般人的2.6倍、交通事故發生率約為2.5倍,而高血壓的風險則約為1.5倍。
診斷障礙與就醫現況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10%成年人罹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但確診人數可能明顯低於實際盛行率。造成就醫動機不足的原因包含將打呼誤認為疲勞、個人察覺困難,以及傳統檢查需要住院過夜等待,常常須排隊數月,使忙碌民眾卻步並延誤診斷治療。
可調整的危險因子與臨床建議
不可改變與可改變因素
- 不可改變因素:男性、年齡較大、家族史。
- 可改變因素:體重過重或BMI超標、高血壓、吸菸與飲酒習慣。
醫師建議針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進行生活型態調整,例如控制體重與避免菸酒,以降低罹患或惡化病情的風險。若出現反覆的呼吸中斷或持續性的日間嗜睡,應儘早就醫進一步評估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