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近期於《英國醫學期刊:心理健康》刊載的一項研究調查,人的心理狀態和幸福感會隨著一天的不同時間段呈現出顯著變化。專家指出,早晨起床時的心理狀況通常較佳,而到了深夜則可能處於較低谷,這與人體的生理節律息息相關。
心理健康在一天中的變化趨勢與分析
為了解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日常波動,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020年至2022年間,近五萬名成年人的多次問卷數據。結果發現,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早上起床後的情緒和幸福感較為充足,而晚上則較為低落,憂鬱和焦慮症狀也較為明顯。
除此之外,研究顯示,季節與週次也會影響心理狀態。如在冬季,憂鬱和孤獨感較高,而夏季則是心理狀態較為穩定且良好。週末的心理波動較大,且週一與週五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普遍較週日為高。
生理時鐘如何影響心理波動
科學家認為,這種日常心理狀態的變化,與人體的生理周期密切相關。例如,壓力管理與情緒調節的重要荷爾蒙皮質醇會在醒來後達到高峰,然後隨著一天的進展逐漸降低到最低點。這也解釋了為何早上是一個修復、調整心情的適宜時段。
不同時間點適合進行的心理調適與問題處理
研究提示,於上午較晚時段,處理棘手的心理或情緒問題效果較佳。專家指出,這段時間情緒較為穩定,能幫助人們用更冷靜的心態分析與解決問題。相較之下,午後荷爾蒙皮質醇水平下降,決策能力可能因此受到影響,較依賴直覺或情感反應。晚上則適合用來反思與情緒整理,例如寫日記或進行情緒反省,有助於調整心境。
夜貓子族群的時間管理建議
對於習慣夜間活動的人群,研究強調切勿盲目改變作息。每個人的生理節律不同,夜貓子在午夜時表現最佳亦屬正常。專家建議,尊重個人自然節奏,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式,並在情緒較佳時處理重要事務,以提升整體心理健康。
總觀上述,調整生活作息以符合個人生理規律,並在心理波動較低時段進行重點工作,或在心情較佳時間安排放鬆活動,將有助於促進心理健康與提升幸福感。科學根據也提醒我們,維持規律的睡眠習慣與良好的生活節奏,是維持良好心理狀態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