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慢不只是牙齒問題 新研究提示咀嚼吞嚥反映大腦功能

2025-09-0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吃飯慢不只是牙齒問題 新研究提示咀嚼吞嚥反映大腦功能

陽明交大牙醫學系研究指出,長者吃飯慢可能與咀嚼與吞嚥相關的大腦連結有關。本文說明研究重點、不同能力的腦部機制、可留意的風險訊號與何時考慮尋求醫療或復健評估,提供照護與檢查參考方向。

研究發現與核心觀察

這項與磁振造影(MRI)合作的研究觀察多位健康成人,發現咀嚼與吞嚥能力不僅受牙齒影響,也和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連結有關。研究團隊指出,咀嚼時小腦與感覺運動皮質間的互動明顯;在面對較難咀嚼食物或新假牙時,前額葉的功能連結若較強,個體的咀嚼效能反而可能更佳。

吃飯慢只因牙齒嗎?

一般直覺會把吃飯慢歸咎於牙齒問題,但研究提示,當神經傳導或腦部協調變差時,食物在口中的移動、咀嚼節律與吞嚥速度都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即便牙齒或咬合不是主要問題,長者仍可能出現吃得慢或容易嗆咳的情形。

咀嚼與吞嚥牽涉不同腦網絡

研究同時指出,咀嚼與吞嚥並非完全相同功能。咀嚼主要依賴小腦與感覺運動皮質的連結來控制口腔動作,而吞嚥則涉及小腦與基底核等區域以維持吞嚥的穩定性。這意味著一位長者可能在咀嚼表現良好時,同時在吞嚥上仍有風險,兩者需要分別評估。

臨床評估與何時尋求協助

若家中長者出現下列情形,建議考慮向專業醫療人員諮詢或安排復健評估:

  • 進食明顯比過去慢很多,且持續一段時間
  • 經常出現嗆咳、咳嗽或吞嚥不順的情況
  • 換新假牙後難以適應或進食功能退步
  • 伴隨體重下降、食慾不振或營養攝取不足

專業評估可包含口腔功能檢查、吞嚥功能評估,以及必要時的跨科別協調(例如牙科、復健科或家庭醫學)。研究團隊也建議,針對新假牙適應不良的個案,可考慮復健科的介入以強化咀嚼相關能力。

居家照護與日常維持要點

維持整體肌力與口腔活動性有助於咀嚼與吞嚥功能。例如均衡飲食、規律活動以維持肌肉量,以及注意假牙的配合與清潔。對於有吞嚥困難風險的長者,照護者可觀察進食方式、食物質地調整與進食時的安全性,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這項研究提醒臨床與照護實務應把咀嚼與吞嚥視為評估長者大腦與全身功能的一部分,不應僅以牙齒狀況作為唯一判斷依據。透過早期識別與跨科別評估,可更完整掌握長者的進食風險與照護需求。

重點回顧

研究指出長者吃飯慢可能反映大腦不同區域對咀嚼與吞嚥的連結狀況,兩者屬於不同神經機制且需分別評估。讀者可從觀察進食速度、嗆咳或假牙適應性判斷是否應進一步評估,限制包括研究對象與臨床應用的差異,實務上仍需跨科醫療與復健介入以驗證與處理個別問題。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