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穿戴裝置推動母嬰與幸福感研究新進展

2025-10-2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智慧穿戴裝置推動母嬰與幸福感研究新進展

多項國際研究近期示範智慧手錶與穿戴裝置在母嬰照護、心理健康與慢性病風險監測上的應用,透過心率變異、睡眠與活動數據協助研究與公共衛生規劃,並說明現階段的限制與應用挑戰。

倫敦國王學院大型母嬰追蹤計畫

近期公布的跨國研究計畫以智慧穿戴裝置蒐集產前與產後的生理數據,計畫追蹤數萬名母親、伴侶與嬰兒的心率變異、睡眠模式與活動指標。研究團隊以人工智慧協助分析這些即時數據,目標在於在研究情境下探討是否能輔助識別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及產前情緒風險等潛在問題,並為臨床團隊提供資料支援以優化照護流程。

參與者與研究團隊強調,此類計畫屬於科學研究範疇,任何風險評估都需經臨床驗證與醫療專業判讀,並非以穿戴裝置取代面對面診療。

幸福感研究揭三項可調整行為

在健康與幸福相關的研究中,研究者利用穿戴裝置的即時活動與睡眠資料分析生活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關聯,發現三項日常行為與幸福感具有高度相關性:

  • 每日步數:研究指出每天約5,000步與較佳的情緒與活力狀態相關,但超過某些高活動量門檻時可能出現疲勞感。
  • 睡眠品質:淺眠占比降低與睡眠穩定性提升,通常與較低的壓力指標及更穩定的心理狀態相關。
  • 社交互動:與伴侶或家人共度時光的頻率與主觀幸福感呈正向關聯,長期獨處者較易感到壓力。

研究結果屬於關聯性發現,不能直接視為因果證明,但提供可供後續介入試驗或行為調整的參考方向。

亞洲代謝異常研究與臨床監測應用

另一項以亞洲族群為對象的研究指出,部分看似外表健康的中高齡受試者內部存在代謝異常的風險,包含胰島素阻抗與未被診斷的血脂問題。該研究結合穿戴裝置蒐集的心率、壓力與睡眠資料與臨床檢查資料,嘗試以機器學習模型預測疾病風險,目標是於早期提出預防或健康管理建議並評估推廣的可行性。

研究團隊提醒,預測模型需在不同族群與臨床環境中持續驗證,穿戴裝置資料為補充資訊,最終臨床判斷仍應由醫療專業人員負責。

使用穿戴裝置的注意事項與就醫時機

對消費者而言,穿戴裝置可以提供日常活動、睡眠與部分生理指標的參考數據,但這些數據存在個體差異、測量誤差與解讀限制。若自我監測發現持續惡化的症狀、明顯功能受損或其他令人擔憂的身體變化,應儘速尋求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評估。

此外,資料隱私與同意使用的範圍也是參與此類研究或使用裝置時應注意的項目。對於想將穿戴資料納入健康管理或臨床決策的情況,建議先與醫療團隊討論其適用性與侷限。

國際合作的研究示範了穿戴科技在連結臨床研究、公共衛生與個人化健康方面的可能性,但目前仍以科學驗證與臨床配合為前提,未來應以嚴謹方法評估其在不同族群與場域的效用與限制。

重點回顧

多項國際研究示範智慧穿戴裝置在母嬰風險偵測與幸福感關聯分析的應用潛力,提供行為指標參考,但仍受資料解讀、隱私與臨床驗證的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