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管署通報近期南部類鼻疽本土病例增加並有兩例病歿,同時通報新增鉤端螺旋體病個案。本文整理病例特徵、可能暴露來源、臨床表現與就醫時機,說明防護與疫調重點以供公共衛生參考。
病例概況與分布
官方調查指出,近期新增5例類鼻疽本土確診,個案分布以南部為主,年齡介於30多歲至60多歲,多數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病史;另本週也通報3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分布於北部與中部,年齡落在50多歲到70多歲之間。當年度類鼻疽與鉤端螺旋體病病例數均列入疾病監測,衛生單位持續瞭解時空分布與病程。
臨床表現與重症風險
兩種病原感染常見起病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呼吸急促與全身無力,有些個案出現頭痛或上呼吸道症狀。高齡、糖尿病、慢性腎病或其他長期慢性病史者,出現肺炎或器官功能惡化的風險較高。
若出現持續高燒、呼吸困難、意識改變或尿量明顯減少等警示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是否曾接觸汙水、淤泥或於颱風、洪災後從事清理作業等暴露情形,以利臨床評估與檢驗安排。
可能暴露來源與疫調發現
流行調查顯示,部分類鼻疽個案有汙水或汙泥接觸史,職業暴露或災後清理行為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但也有個案在家中未見明顯外出或淹水曝露,研判可能由吸入或其他環境接觸感染。鉤端螺旋體病則多與接觸受污染水體或動物尿液有關,疫調會釐清個人暴露史與共同接觸源。
檢查與醫療處置要點
臨床上會依症狀與暴露史安排血液培養、影像檢查與必要的實驗室檢驗,以確認病原並評估器官功能。醫療處置需由臨床醫師評估病況並決定住院觀察或加護治療時機,治療策略依醫療專業判斷而定。
個人與社區防護建議
- 在颱風或洪災後避免直接接觸淤泥、汙水;如需清理請佩戴適當防護用具並維持傷口遮蔽。
- 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應避免不必要的汙水接觸,若需外出作業請採取防護措施並注意手部衛生。
- 出現發燒、呼吸困難或其他警示症狀時儘速就醫,並向醫療團隊說明可能的暴露史以利檢驗與隔離評估。
鉤端螺旋體病觀察重點
鉤端螺旋體病的個案多在接觸受污染水源或動物相關環境後發病,臨床可包含發燒、黃疸、腎功能變化或肌肉痠痛等表現。當地衛生單位會追蹤病例接觸史並評估是否有群聚或環境污染需要介入。
衛生監測與臨床通報為控制傳播重要環節,醫療與公共衛生部門會根據疫調結果調整防疫與宣導措施。讀者如屬高風險族群或在相關環境工作,應留意自我健康狀況並與雇主或主管機關討論防護安排。
以上為疫情通報與公開疫調要點整理,提供資訊以利民眾理解疾病風險與就醫時機,並促進社區防護與早期通報。
重點回顧
近期南部類鼻疽病例增加並有兩例死亡,病例多合併慢性病;鉤端螺旋體病個案分布北中。掌握暴露史與警示症狀利於及早就醫與公共衛生應對,環境清理與個人防護仍是主要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