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式運動成為長者防跌與預防衰弱的實務重點

2025-10-1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站立式運動成為長者防跌與預防衰弱的實務重點

台中醫院與科技業合作推廣站立式運動,透過下肢肌力訓練與科技輔助,說明衰弱與肌少症的警訊、日常飲食與運動建議,以及何時應尋求專業評估,提供實務可行的長者健康促進方向。

講座重點與推廣方向

復健醫學部與科技團隊共同舉辦的健康促進講座,將站立式運動作為核心內容,從增強下肢肌力與平衡能力出發,目標在於降低高齡者跌倒風險並維持生活自理能力。現場亦示範以椅子、彈力帶等簡易器材的分解動作,強調日常即可執行的訓練方式。

什麼是衰弱與肌少症的警訊

臨床上常見的衰弱警訊包括容易疲憊、體能或體重下降、步速減慢與肌力不足。握力測量是常用的肌力指標,文中提及男性握力若低於28公斤、女性低於18公斤,可能代表肌力不足。出現多項警訊者應讓醫療專業人員評估,以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介入。

站立式運動如何強化下肢肌力

站立式運動如深蹲、踮腳與分解動作,能針對股四頭肌、小腿與腿後側肌群進行負荷訓練,進而提升站立穩定與步態控制。治療團隊示範時也建議搭配彈力帶啟動上肢與背部肌群,並提醒注意正確姿勢與呼吸,運動時若感到過度疲勞應適度休息。

日常飲食與運動安排要點

為維持肌肉量,講座建議將營養與運動結合,包括每日適量蛋白質攝取(文中提及每公斤體重約1至1.5克為建議範圍)與適度日照補充維生素D,再配合阻力訓練與有氧活動如健走或騎乘單車。這類綜合措施有助於減緩肌肉質量下降,但實施前仍建議因人而異地諮詢專業人員。

科技輔助復健的應用與適用族群

活動中展示的下肢復健機器人結合回饋系統,提供行走訓練的額外支持。醫療團隊指出,此類科技工具常應用於中風、脊髓損傷或神經病變等導致行走困難的個案,能作為復健計畫的一部分,但是否適合應由復健醫師評估。

實作要點與安全提醒

在家練習時,可從有扶持的站立練習與椅子深蹲開始,配合彈力帶進行分解動作,建議每日分次練習並觀察身體反應。若有慢性疾病、近期受傷或出現新發症狀,應先諮詢醫療或復健專業意見,避免自行過度負荷或延誤診治。

本次講座以實務示範與科技體驗結合,提供長者與照顧者可操作的訓練策略,同時提醒在執行任何運動或營養調整前,應先行評估個別健康狀況並尋求專業建議,以確保安全與適切性。

重點回顧

以站立式運動結合阻力訓練與充足蛋白質攝取,可提升長者下肢肌力與平衡;科技輔助可作為復健輔助,但成效與適用性需由專業評估,執行時應留意疲勞與既有疾病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