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內衛生資料顯示,每年每萬人約有2.46人罹患脊髓損傷,造成約四千至五千人失能,除了對患者本身造成巨大影響,也為家庭與社會帶來沉重負擔。近年來,幹細胞治療快速發展,為脊髓損傷患者帶來新希望。特別是在花蓮慈濟醫院進行的「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療法」,已經經國際臨床試驗證實,約有五成的嚴重癱瘓患者能在治療後獲得明顯的功能改善,近期還獲得衛福部核准在台灣上路推廣。
幹細胞修復脊髓損傷具革命性潛力
幹細胞治療是一種利用患者自身幹細胞來修復受損神經組織的新興醫療技術。根據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的說法,過去十多年來,臨床研究主要針對急性期(創傷後約半年內)的脊髓損傷者施行內生性幹細胞療法,通過血液中的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刺激骨髓幹細胞增生,並促進受損區域的修復,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與行動能力。
國內推廣自體骨髓幹細胞療法 讓癱瘓患者重拾生活希望
在台灣,隨著衛福部的核准,這項先進的治療方案目前已經開始逐步普及。臨床資料顯示,約有50%的全癱瘓患者在接受療法後能取得明顯的功能性改善,這代表過去被視為絕症的脊髓損傷,有望通過幹細胞技術獲得轉機。這項療法不僅可幫助患者恢復部分肌肉活動,也象徵著醫學科技在神經修復領域再創突破。
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未來展望
隨著幹細胞療法的持續探索與完善,未來可能為急性與慢性脊髓損傷提供更多樣化的治療選擇。不僅能促進神經重建,還能大幅改善全癱瘓患者的生活品質。這項突破性的醫療科技,將為許多深受脊髓損傷困擾的患者重新帶來希望,也推動台灣在神經再生醫學的國際研發前沿邁進一大步。
延伸閱讀
本篇專欄深入探討了以幹細胞治療為核心的脊髓損傷治療新趨勢,彰顯台灣在醫療科技研發上的進步與創新。未來,隨著臨床試驗不斷深化,相信更多患者將能從這項技術中受益,為他們帶來重拾行動自由的希望。
資料顯示,脊髓損傷的未來醫療可能更注重個人化與再生醫學整合,期望逐步轉變為功能性修復與長期照護的新模式。台灣在幹細胞應用上的突破,無疑將為癱瘓患者繪出新的康復藍圖,也期待這股科技浪潮能早日幫助更多人重拾生活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