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固醇在臨床醫學中被廣泛應用,具有迅速緩解發炎、止痛和抗過敏的效果。然而,過度或不當使用類固醇可能引發嚴重的副作用,尤其是在短期內大量施打或長期依賴的情況下。近期,一位女星在腳傷治療期間施打局部類固醇後,意外出現體重突然增加10公斤及水腫等問題,引起醫界的廣泛關注。
類固醇的醫療用途與風險
類固醇,又稱為皮質類固醇,屬於強效抗發炎藥物,常用於治療皮膚疾病、風濕性疾病、過敏反應和神經系統疾病等。根據台灣健保署資料,2019年用於皮膚科的外用含有類固醇藥膏數量超過2800萬劑,內科與復健科的注射用類固醇也有相當的使用量。當然,醫療專業者通常會建議在必要的情況下精準使用,避免過度依賴或長期不當施打,才不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
局部類固醇施打的副作用與適用範圍
長久以來,醫界一般認為口服或全身性類固醇較容易產生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而局部注射類固醇則較為安全。然而,專業醫療建議指出,即使是局部施打,仍須依照醫師指示使用,避免過量或頻繁施用,以降低皮膚變薄、微血管擴張甚至組織脆弱的風險。比如,一些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希望緩解疼痛,醫生可能會建議在嚴格控管下使用短期的局部類固醇治療,但長期依賴仍可能造成組織破壞,甚至導致足底筋膜破裂。
患者案例:女星施打類固醇引起全身性副作用
根據專家說明,女星丁國琳因腳骨裂,需要拍戲表現,選擇局部施打類固醇止痛,結果出現體重暴增10公斤及水腫。醫院復健科醫師陳渝仁表示,局部注射型類固醇的全身性副作用並不常見,但若施用超過建議頻率,仍可能引發全身性水腫、月亮臉和皮膚變薄等現象。尤其是在沒有其他疾病狀況的情況下,長時間或頻繁施打類固醇,可能導致身體多個系統受到影響。
正確使用類固醇的醫療建議
專家強調,類固醇並非萬能的療法,必須謹慎用藥。長期或高劑量使用可能引起戒斷反應,例如用藥突然停止時,會出現皮膚紅腫、瘙癢甚至燒灼感。台灣長庚醫院皮膚科紀景琪醫師指示,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逐步減少類固醇用量,並結合非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和肌膚保濕產品,來降低戒斷反應的風險並護理好皮膚健康。
避免類固醇副作用的三大原則
- 避免在沒有醫師建議下自行使用高效類固醇,每天頻繁擦拭可能加重副作用。
- 出現肌膚紅腫、粗糙時使用類固醇,若皮膚已恢復平滑或色素沉澱,則應停止使用。
- 僅將藥膏用於明確患處,避免覆蓋正常皮膚,降低副作用與戒斷風險。
專業醫師提醒,合理掌控類固醇用藥優劣,有效避免可能帶來的副作用與後遺症非常重要。在使用任何抗發炎藥物前,務必遵循醫師的指示,避免自行調整用藥計畫,以確保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