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追蹤研究發現,無論含糖或標榜無糖的碳酸飲料皆與代謝功能異常相關脂肪肝風險升高有關,文章說明研究設計、可能機制、臨床警示與日常飲食考量,協助讀者理解何時就醫與生活型態調整的方向。
研究設計與主要發現
一項在國際學會發表的追蹤研究比較了含糖飲料與低糖或無糖碳酸飲料的攝取情形,分析其與代謝功能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原稱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之間的關聯。研究團隊透過反覆24小時飲食問卷追蹤受試者飲料攝取,並比對肝脂肪累積及肝臟相關死亡資料。
研究結果顯示,經常飲用含糖飲料的受試者罹患MASLD的風險約增加60%,而飲用低糖或無糖飲料的風險亦約增加50%。在長期追蹤期間,部分受試者發展為MASLD,亦有少數死於肝臟相關疾病;研究作者指出這些發現超出以往對無糖飲料「較安全」的普遍認知。
可能的生理機制與風險因子
研究者提出若干可能解釋,包括人工代糖或高糖攝取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干擾飽足感並影響甜食渴望,進而改變能量攝取與代謝調節;同時也可能觸發胰島素或其他代謝途徑的反應,影響肝內脂肪累積。研究強調,這些為推測性機制,需透過進一步實驗與長期介入研究驗證。
常見症狀與就醫契機
代謝性脂肪肝早期多無明確症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感到右上腹不適或隱隱疼痛,也有人出現食慾改變或不明原因體重變化。若有持續的上腹不適、黃疸、疲倦加重或體重急劇改變,建議儘速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以進一步評估。
檢查與臨床評估方式
臨床上通常會透過病史詢問、身體檢查與基礎檢驗來初步評估肝臟健康狀況。常見的檢查項目包括血液生化指標以評估肝功能、影像檢查以觀察肝脂肪累積情形,以及必要時由專科醫師進一步安排相關評估。具體檢查與追蹤頻率應由醫療專業人員根據個人狀況判斷。
日常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考量
研究團隊建議,為了降低代謝負擔與肝脂肪堆積風險,可考慮限制含糖與含人工代糖的飲品攝取,優先以清水或未加甜味的飲料替代。整體飲食均衡、控制過度熱量攝取、維持規律運動與體重管理,仍為一般性的健康建議。
研究也指出,現有證據多來自觀察性資料,因而無法單憑一項研究斷定因果關係;研究者正規劃進一步進行長期隨機試驗與基因或微生物群相關的機制性研究,以釐清糖與代糖如何影響肝臟健康。
面對此類研究結果,讀者可將之視為飲食風險提示的一部分,同時在做生活型態調整或就醫決定時,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個人風險與適合的檢查時程。
重點回顧
研究指出含糖與無糖碳酸飲料均與代謝性脂肪肝風險上升有關,建議以飲水替代並限制相關飲品,研究同時提出代糖可能改變腸道菌相與影響飽足感及胰島素反應,然而觀察性設計無法確立因果,仍需長期機制研究釐清。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