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糖飲料與糖尿病風險 新證據提醒日常飲品影響

2025-10-2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含糖飲料與糖尿病風險 新證據提醒日常飲品影響

多項前瞻性研究顯示,長期頻繁飲用含糖飲料會提高第二型糖尿病與代謝異常風險。本文整理主要研究結果、可能機制與自我檢測指標,並說明何時應尋求專業評估與檢測。

研究發現與重要數據解讀

近年的前瞻性世代資料指出,長期每週飲用兩份以上含糖飲料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相對風險顯著高於每月少於一份的人。其中一項刊於 Diabetologia 的研究報告,相較於飲用頻率較低者,每週兩份以上飲用者的相對風險約高出約二分之二(文內以相對風險比示)。

另一項在 Advances in Nutrition 的綜合分析納入多項前瞻性研究,報告每增加一份含糖飲料(約含 39 克糖),罹患糖尿病的相對風險增加約二十五趴;而每增加一份 100% 純果汁(約含 23.3 克糖),相對風險也有小幅上升。這些結果來自觀察性研究,顯示關聯但不能單憑此類研究斷言必然因果。

含糖飲料的種類與可能機制

日常所稱的含糖飲料範圍廣,包括手搖飲、碳酸飲料、運動飲料、果汁飲料等。即便標示為純果汁或標榜低卡、代糖配方,累積性攝取仍可能帶來代謝負擔。

液態飲品中的糖分通常被較快吸收,且飽足感低,容易造成總熱量攝取過多;此外,甜味會刺激腦部獎勵迴路,促使反覆攝取,有利於形成習慣性行為。長期的高糖飲食模式可能逐漸改變胰島素敏感性與代謝指標,進而提高糖尿病與肥胖相關風險。

自我檢測 是否存在糖分依賴傾向

若擔心自己或家人對甜食或含糖飲料有較強依賴,可參考下列十項自我檢測指標初步評估:

  • 經常在餐後或睡前想吃甜點或喝甜飲
  • 情緒低落或壓力大時傾向以甜食慰藉
  • 不自覺吃完一包餅乾或多份甜點
  • 注意力容易受低血糖或糖攝取波動影響
  • 出現頻繁頭痛或不適感與飲食變化有關
  • 日常選擇含糖飲料作為主要飲品
  • 曾嘗試戒糖但多次失敗
  • 常為攝取甜食找理由或自我合理化
  • 情緒波動大且與飲食習慣有關聯
  • 食用甜食後伴隨強烈愧疚感

若符合三項以上,建議評估飲食模式並諮詢專業醫療或營養人員,透過專業評估來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介入。

生活型態提示與何時尋求檢測

從預防角度出發,降低含糖飲料的頻率與總量、以白開水為主要飲品,以及注意整體飲食均衡與規律運動,都是可採取的方向。由於研究多為觀察性,個別風險會受年齡、家族史、體重與其他生活習慣影響。

若有血糖異常家族史、體重管理困難、反覆血糖波動或本身出現代謝相關症狀,應與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討論是否安排血糖或代謝指標檢查,以掌握個人健康狀態並制定適切的管理計畫。

本文以整理現有觀察性研究與專家提醒方式,協助讀者理解含糖飲料與代謝風險之間的關聯性。若關注自身飲食習慣與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