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炎熱不僅令血壓逐漸攀升,也可能誘發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心臟內科專家指出,熱天時的脫水狀況會增加血液黏稠度,進而形成血栓,構成生命危險。此外,室內外溫差過大與飲用冷飲的習慣,也與心臟突發性事件息息相關。本文將解析夏天預防心肌梗塞的方法,幫助您護理心臟健康,降低猝死風險。
溫度劇變導致心臟血管收縮甚至心肌梗塞
一名男子在飲用冷飲後,突感胸口絞痛,緊急送醫最終不幸離世。醫師研判其死因為突發性心肌梗塞。另有一名25歲送貨員,經常開冷氣至最大,結果罹患心肌梗塞。心血管專家指出,人體屬於恆溫動物,偏愛環境氣溫穩定,若體內或外界溫差過大,心血管可能出現劇烈反應,造成血管痙攣並阻塞血流。
體內外溫度變化引發心肌梗塞的機制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心臟科醫師分析,身體溫度若突然下降,容易使血管收縮,這種血管痙攣若難以透過電擊急救,恐會造成不可預測的心臟事件。反覆的溫差變動與冷飲攝取,會使血管突然收縮,促使血栓形成,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不僅是外在氣候的劇烈改變,體溫的急劇變化也同樣具有潛在危險。
夏季常見的先天與遺傳性心臟疾病
除了溫度變化外,某些先天性心臟病也容易在夏季誘發不幸。包括傳輸心臟電氣訊號不穩的布魯蓋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在東南亞地區較為普遍,若無明顯心臟病史卻突發猝死,亦可能因此疾病所致。其他如肥厚性心肌病,則是因心肌肥厚影響心臟收縮能力。這些遺傳性疾病多在平時無明顯症狀,但若家族中有心臟病史,出現暈眩、突發倒地、胸痛或冒冷汗時,應立即求醫診斷,預防悲劇發生。
夏天護心的三個預防措施
進入夏季,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尤為重要。專家提出以下三點建議,幫助降低心臟突發事件的發生率:
- 控制室內外溫差:進入冷氣房前,建議先將流汗的狀況擦乾,冷氣溫度設定於26至27°C較為恰當,避免溫差超過5至10度。這樣能降低血管收縮的機率,避免血栓形成。
- 運動後逐步降溫,不宜立即飲用冷飲:運動後身體溫度高,不建議馬上飲用冰飲。應該讓身體逐步冷卻,並在口中含水,等水溫升高後再緩緩吞咽,降低心血管負擔。
- 補充足夠水分與電解質:高溫時流汗易導致身體水分與電解質流失,血液變得黏稠,增加血栓風險。多喝水與電解質飲料,能有效預防血液濃稠與心臟問題的產生。
避免快速溫差變化引發心臟危機
過大溫差不僅可能引起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和心房頻脈,還可能造成血液循環問題,甚至導致猝死。專家提醒,夏天若忽略這些風險,可能會爆發急性心臟事件。尤其是長時間在高溫下工作,或進出冷氣房的行為,更應小心掌握溫差的控制與適當飲食與作息安排,以守護您的心血管健康。
在盛夏中,保護心臟安全的關鍵,在於日常生活中的細節照料。避免狠喝冰飲與劇烈溫差變動,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把好關。畢竟,健康的心臟,是生活平順與快樂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