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管署統計顯示,中秋連假首日公費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接種數大幅增加。本文整理施打數據、接種對象與施打安排,並提示民眾就醫或諮詢時機,提供明確資訊供參考。
施打數據與觀察
地方政府與醫療院所通力合作下,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在連假首日施打量顯著上升。流感疫苗單日施打超過十四萬劑,當日計數為14萬3949劑,今年累計接種已達101萬2152劑,為去年同期39萬1909劑的約2.6倍。
COVID-19疫苗單日接種約3萬6594劑,今年累計接種數27萬2945劑,約為去年同期9萬4464劑的2.9倍。官方指出,今年公費接種對象與去年有所不同,施打趨勢也因此出現變化。
接種對象與施打安排
流感疫苗採分階段施打,第一階段已開放包括醫事及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等十一類優先對象;第二階段自11月1日起擴及50至64歲族群。全年採購以三價流感疫苗為主,數量約686萬劑。
COVID-19疫苗方面,因公費接種對象調整,6至49歲且無高風險條件之民眾不再列入公費範圍。當局表示,因應公費對象縮減,COVID-19疫苗採購量約300萬劑;另自10月1日起,已在十個縣市協調合約醫院提供自費接種服務,供有接種需求的民眾選擇。
誰適合優先接種與風險考量
官方分階段與分級對象的做法,目的是在疫苗供給有限時,優先保護醫療體系與高風險族群。長者、醫事人員與具慢性病或免疫相關風險者,通常為建議優先接種的對象。
民眾若不確定自身是否屬於公費對象,可透過地方衛生單位或醫療院所了解政策與施打安排。非公費對象若考慮自費接種,也應事先詢問醫療院所關於可用疫苗種類與接種建議。
接種過程與常見反應處理
疫苗接種後常見短暫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輕微發熱或疲倦,通常在數日內緩解。若出現持續或較嚴重不適,建議儘速聯絡醫療專業人員評估。
- 接種前向醫師或護理人員說明既往過敏史或慢性病史
- 接種後遵循觀察時間,若有嚴重過敏反應立即就醫
- 如需同日接種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依醫療院所評估與接種流程進行
民眾可採取的實務步驟
在安排接種時,可先確認自己是否屬於公費施打對象、所在地的接種場次與可用疫苗種類。如有慢性病或懷孕等特殊狀況,建議事先諮詢執業醫師以瞭解個別風險與建議。
衛教面向仍以預防為主,包含維持手部衛生、在群聚活動中採取適當防護,以及在出現呼吸道症狀時遵循醫療指引與就醫流程。
整體而言,連假期間的接種增加反映出民眾對疫苗的使用意願與地方接種動員能力提升。若您考慮接種或對接種安排有疑問,建議向合格醫療專業人員或當地衛生單位諮詢,以獲得最適合自身情況的建議與安排。
重點回顧
官方統計顯示連假首日流感與COVID-19疫苗接種顯著增加,重點包括施打數據、分階段接種對象與自費接種選項,多數風險可透過醫療諮詢與監測管理。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