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醫療團隊報告一項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透過血管環接合與血管內支架重建腦部供血,縮短手術時間並降低出血相關風險,為急性主動脈剝離的外科處置提供新的選項與臨床考量。
主動脈剝離是什麼
主動脈剝離指的是主動脈壁內層出現裂隙,血液流入血管壁間造成分層與阻塞,可影響重要器官血流。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一旦發生,常為緊急情況,需要快速評估與處置,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致命性併發症。
為何需要更快的手術方式
傳統開胸縫合修補或置換術通常耗時甚久,且術中出血與器官缺血風險較高。對於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恢復腦部與其他器官供血的患者,減少手術時間與出血是改善短期預後的重要面向。
新術式如何改變手術流程
醫療團隊提出的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整合血管環接合器與血管內支架,搭配影像導引定位,旨在降低縫合耗時與出血量,同時維持重要分支血流。報告中指出,該術式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縮短了手術時間並減少術中再次開胸的案例。
手術三大步驟
- 血管環接合器連接人工血管與剝離的主動脈段,省去傳統縫線作業,減少縫合所需時間。
- 透過即時影像導引定位並置入支架或人工血管以重建腦部與重要器官的血流,術中盡量在心臟仍跳動狀態下維持灌流。
- 使用血管內支架加強主動脈壁結構,降低再次剝離或血流外漏的風險。
臨床觀察與應用限制
團隊報告自2022年至2024年底完成多例臨床手術,術中平均時間較傳統手術縮短,且未見因術中出血再度開胸的情形。這些觀察屬於單一團隊的臨床經驗,有助於了解技術可行性,但需注意不同病人解剖與病情差異可能影響適用性與風險。
何時就醫與常用檢查
若出現胸痛、背痛、突發性劇烈疼痛、臉色蒼白、四肢血壓不對稱或神經症狀等,應立即就醫。常用的診斷工具包括胸部電腦斷層(CT)與超音波等影像檢查,用以確認剝離範圍、判斷是否涉及分枝血管以及規劃治療策略。
術後照護與風險管理
術後需密切監測血流供應、腦部功能與出血情形,血壓控制與感染預防亦為重要項目。由於每位病人的合併症、血管解剖與生理狀態不同,術前評估與術後追蹤是確保安全性的關鍵。
國際肯定與研究向度
該團隊的報告在國際會議獲得肯定,反映外科創新在臨床可行性的初步評估。未來仍需更多多中心資料與長期追蹤,才能進一步比較不同手術策略在長期存活、支架耐久性與併發症發生率等面向的差異。
本文以醫療報導角度整理技術重點與臨床考量,提供讀者理解新術式如何影響急性主動脈剝離的處置與臨床觀察。
重點回顧
報告描述一種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手術,透過血管環接合與影像導引的支架重建,縮短手術時間並降低出血相關處置需求;此技術提供急性主動脈剝離新的治療選項,但仍需更多多中心與長期資料以評估普遍適用性與長期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