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獲國際肯定

2025-09-1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獲國際肯定

本文整理慈濟醫療團隊提出的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說明技術三大步驟、臨床經驗與風險控管,並提供檢查、術後追蹤與就醫時機等實用資訊,協助讀者建立基礎認識與判斷依據。

主動脈為人體最大血管,當發生剝離時,血液可能進入血管壁形成假腔,導致撕裂或阻塞。最危急的情況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屬於需立即處理的緊急醫療事件,若無適當處置病情可能迅速惡化。本文以公開報導與團隊說明為基礎,概述新術式的設計理念與臨床觀察,並提醒讀者關注就醫時機與術後監測。

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基本認識

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常見表現包括突發且劇烈胸痛或背痛,可能合併血壓不穩或肢體灌流不足等症狀。高血壓、抗趨勢家族病史與某些結構性血管疾病會提高風險。發現疑似症狀時,應儘速送醫並由影像學(如電腦斷層)與血流評估確認病情,避免延誤處置。

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三步驟說明

台中與大林的團隊提出一套整合技術,流程可分三大步驟,旨在縮短手術時間並降低出血風險:

  • 第一步 使用血管環接合器連接人工血管與剝離的主動脈段,省去傳統縫合線,使縫合工作簡化。報導指出血管環接合器在臺灣已有臨床使用經驗並納入健保。
  • 第二步 進行腦部供血重建,於即時影像導引下置入支架到正確血管位置,以維持腦部與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該步驟可在心臟持續跳動的情況下進行,減少長時間仰賴人工心肺的需求。
  • 第三步 透過血管內支架連接人工血管與主動脈本體,強化血管壁結構以降低再次剝離的風險。

臨床經驗與可見成效與限制

根據團隊公開的臨床數據,自2022年至2024年底共完成35例此類創新手術,報告指出個案成功完成比例與短期重要併發事件數據。與傳統需8至12小時的縫合式手術相比,團隊報告整體手術平均耗時約6小時,並在個案中未見因出血再次開胸的情形。這些結果反映該中心在特定條件下的經驗,但不代表對所有病患皆適用或保證個別療效,術式適用性仍需依個別解剖與臨床評估決定。

術後追蹤要點與可能併發症

術後追蹤通常包含影像檢查以評估支架位置、血管通暢性與是否有新破裂或假腔變化。報導中該團隊追蹤顯示在其個案群中未見癱瘓或主要血管堵塞,但臨床實務仍應注意中風、感染、出血及支架相關長期問題的監測。病人與醫療團隊需共同制定長期追蹤計畫以掌握病情變化。

何時應儘速就醫與決策考量

出現突發劇烈胸痛、背痛或伴隨失去知覺、肢體灌流不足等高危徵象時,應立即就醫。處理急性主動脈剝離通常需要多專科合作,包括心臟外科、血管外科與麻醉與影像團隊等,術式選擇會考量個人解剖特徵、合併症與醫療資源。對於有疑問或需進一步評估者,建議諮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以取得個別化建議。

慈濟團隊的創新術式在國際會議上獲得肯定,代表該團隊在特定臨床條件下所累積的經驗與技術創新。讀者若想理解此類術式的潛在利弊,應與主治醫師討論個人風險與可行的治療選項,並以臨床評估結果作為決策依據。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慈濟團隊提出的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架構、三大步驟與初步臨床觀察,提供讀者判斷手術適應症、術後追蹤要點與風險考量,但個別療效需視情況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